王魯炎

王魯炎

王魯炎,曾先後參加了《星星畫展》(1979年)、《新刻度小組》(1988-1995年)、《中國現代藝術展》(1989年)、《非常口》(1991年)、《中國前衛藝術展》(1992年)等重要展覽,其藝術觀念和表現方法在當代藝術語境中被始終看作是一種另類。

基本信息

作品編年

2014

《王魯炎》聖埃蒂安現當代美術館,聖埃蒂安,法 國

《鯊魚與人類》,海洋博物館,摩納哥

2011

《無法缺席-文軒當代藝術展》, 文軒美術館, 成都, 中國

《UCCA-VISION青年視覺 紙上展館系列1:越軌》, 尤侖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2010

《王魯炎》個展, 整體美術館, 首爾, 韓國

《橋梓藝術公社首屆藝術節——最低限度展》, 橋梓藝術公社, 北京, 中國

《2010釜山雙年展--中日韓特別展Now,Asian Art》群展, 釜山, 韓國

《事物狀態--中比當代藝術交流展》群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玻璃工廠》群展,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亞洲路標》群展,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中國和日本的當代美術展》群展, 釜山市立美術館, 釜山, 韓國

《趣味的共同體: 200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群展, 智利當代美術館, 聖地亞哥, 智利

《The TAO of Now》群展, 白兔子美術館, 悉尼, 澳大利亞

2009

《事物狀態--中比當代藝術交流展》群展, 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宮, 布魯塞爾, 比利時

《個體》項目展, 卓越藝術, 中國.北京

《王魯炎》個展,604畫廊,韓國,釜山

《意派—世紀思維》今日美術館, 中國.北京

2008

《王魯炎: 整體的背面》(個展) , 卓越藝術, 中國.北京

《歷史的消耗》, 東亞藝術, 中國.上海

《趣味的共同體》(開幕展) ,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北京

《我們的未來: 尤倫斯基金會收藏展》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北京

《觀念的筆記: 中國當代繪畫的局部敘述》, 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北京

《懸在空中, 浮於表面》, 林大畫廊, 中國.北京

《消耗》2008年釜山雙年展, 韓國.斧山美術館

《亞洲方位》第三屆南京三年展, 南京博物院, 中國.南京

《美好時光—Pfund與王魯炎雙人展》ELLITA Contem porary畫廊,瑞士,蘇黎世

《意派》CAIXAFORUM 藝術中心 馬幼卡, 巴塞隆納, 馬德里西班牙

《中國公寓藝術1970—1990》水木當代藝術空間,北京

《藝術的魅力--中國當代藝術及其收藏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中國幻想》鑄造美術館,北京

2007

《被鋸的鋸?》(個展), 阿拉里奧北京, 中國.北京,

《被鋸的鋸?》(個展), 何香凝美術館, OCT 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深圳

首屆今日文獻展《能量: 精神·身體·物質》, 今日美術館, 中國·北京

第二屆美術文獻展《觀念的形態: 1987---2007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變革》, 美術文獻藝術中心,

湖北省博物館, 中國.武漢

《85新潮—中國第一次當代藝術運動》,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北京

《細節的氣質》, 紅樓基金會, 英國.倫敦

2006

《超設計》第六屆上海雙年展上海美術館, 中國.上海

《創造歷史: 中國20世紀80年代現代藝術紀念展》, 何香凝美術館, OCT 當代藝術中心,中國.深圳

《江湖》Jack Tilton 畫廊, 紐約, 美國

《伯拉圖與他的七個小精靈》, OCT 當代藝術中心, 中國.深圳

2005

《東經116°與北緯40°的聚落》國際當代藝術展, 798大窯爐工業空間, 站台中國當代藝術機構,

"歐洲當代中國"藝術中心, 中國.北京

《間+隔》中國當代藝術展, 海-上海創意LOFT, 上海.中國

《Banana Surfer》, IEUM 畫廊, 中國·北京

2004

《左手右手》, 798大窯爐工業空間, 中國·北京

《前進: 中國當代藝術--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收藏展》, 李光前藝術博物館, 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 新加坡

2002

《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 重新解讀: 中國實驗藝術十年 (1990--2000) 》, 廣東美術館,中國.廣州

2000

《第三屆當代雕塑年度展》, 何香凝美術館, 中國.深圳

《進與出: 中澳華人當代藝術展》, 何香凝美術館, 中國.深圳, 駐北京澳大利亞大使館,中國.北京

1998

《開放的本體》, 亞洲協會, P.S.1當代藝術中心, 美國.紐約

1996

《第二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 昆士蘭藝術館,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館, 中國.北京

1995

《約克爾.與"新刻度小組" 的對話》"新刻度小組作品3", 新柏林藝術協會 (NBK), 德國.柏林

《構形展2--文化的對話》"新刻度小組作品4", 德國.埃爾富特

《來自中心之國.中國前衛藝術》"新刻度小組作品5", 聖塔莫尼卡藝術中心, 西班牙.巴塞隆納

1993

《後八九中國新藝術展(1979-1989) 》"新刻度小組作品2", 香港藝術中心, 中國.香港

《沉默的能量: 來自中國的新藝術》, 牛津現代藝術博物館, 英國.牛津

1991

《中國前衛藝術家展--非常口》 "新刻度小組作品1" , 日本.福崗

1989

《中國現代藝術展》, 中國美術館, 中國.北京

1979

《星星畫展》(首展) , 中國美術館外, 中國.北京

風格及評價

王魯炎和他的藝術作品在中國當代藝術歷史中始終是一個“另類”,在中國當代藝術價值觀的轉向過程中,王魯炎建立起自己的藝術觀念和方法論,與流行的藝術理論與觀念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藝術觀念體系中最顯著的特徵是一直在探討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觀念:從日常生活、社會美學、技術標準中延伸出對判斷的質疑和困惑的反思;在藝術語言上,用繪圖和設計的方法來消解繪畫性,以此建立起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他的繪畫作品排斥了敘事性及情感因素的介入,並通過這種嚴謹而精確的反映再現了社會現實中人們視而不見的識別和分辨經驗,如《鋸與被鋸?》、《注射器系列》(索取還是給予?)、《腳踏車系列》前進還是倒退?等等。在這種設計的基礎上,他把這種平面化的語言延伸成為一種裝置概念,這種裝置概念給人一種視覺刺激和觀感上的震撼。“W三角尺1-2”(4X8米,兩件,每件兩噸重)和“被鋸的鋸?”(3.5X10X2.8米,重13噸),事實上這兩件作品是17年前的方案,王當時也因此被稱為“方案藝術家”,今天我們看到方案變成了現實,也就是說“方案藝術家”的身份轉換為“裝置藝術家”。在現場,觀者會感受到物質材料的質感和藝術作品所包含的動態的力量,恰恰是這種難以區分的機械的主導性才增強了觀念的強度。在裝置作品“W三角尺1-2”中,兩件尺子正反面分別標刻為8mm/cm,12mm/cm和10mm/cm,10mm/cm,他把人們忽視的“雙重標準”放大,提醒人們對標準化世界觀的質疑和反思。眾所周知,即使在今天,在國與國之間的爭論中,也存在著這種“雙重標準”。

上世紀70年代投身中國當代藝術實踐,是中國現代藝術進程的重要參與者之一。1988年,他與顧德新、陳少平成立“新刻度小組”,通過合作、制定規則、執行規則實現了取消個性的作品觀念與作品形態,探討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觀念;而這也成為王魯炎藝術觀念體系中最顯著的特徵:以理性代替個性,從日常生活 、社會美學 、技術標準中延伸出對判斷的質疑和困惑的反思。在藝術語言上,他用繪圖和設計的方法來消解繪畫性,排斥了敘事性及情感因素的介入,通過嚴謹而精確的反映再現了社會現實中人們視而不見的識別和分辨經驗。第一屆藝術與設計大獎賽候選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