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男,1972年10月出生於內蒙古包頭市。主要從事信號處理與自動目標識別、電子系統建模仿真與評估、空間信息感知等方向的研究。現為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遙感遙測遙控分會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第四屆“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王雪松擁有過人的智慧,他27歲獲得博士學位,迄今已發表論文上百篇,研究成果先後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部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作為一名軍人,王雪松更不乏非凡的勇氣與毅力,當他在創新過程中遇到問題困惑不解時,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向國際權威的經典理論發出挑戰。 從本科到碩士,再到他被批准提前一年半攻讀博士學位,王雪松不是同齡人中成績最好的,卻是大家公認提出問題最多的。正是看到他極富挑戰性的性格,導師才會建議他把某雷達問題作為研究方向。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研究已經近50年徘徊不前,使許多人望而卻步。有人勸王雪松,研究這一課題很難取得突破,弄不好連博士學位都拿不到。王雪松看到的卻是問題的另一面:假如能作出成績,回報也是巨大的,在這個領域我國將一舉達到世界一流水準!
面對導師信任的目光,王雪松默默應承下來。
也是意料之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王雪松屢戰屢敗。雖然他認為探索中的艱難險阻不是一種困難,而是一種樂趣,但在一次次的挫折後,他也有些沉不住氣了。他開始萌生了一個想法,是否理論體系本身就有缺陷?
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因為這一理論體系是國際公認並套用幾十年了,很少有人提出過疑問,而他還只是一個正在攻讀博士學位、20多歲的毛頭小伙子。但王雪松就有這個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推算過程沒有錯,在用一種挑剔的目光來審視經典理論後,他決心大破大立,從頭開始。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如果說理論像一幢大廈,那王雪松得從挖地基開始,一步一步來,而且沒有任何圖紙可循。於是,他沒有了節假日,沒有了花前月下的浪漫,有的只是家常便飯般的挑燈夜戰和寒暑假的留校攻關。第一個暑假,系裡的大樓進行電路改造停電,實驗室熱得像個蒸籠,王雪松汗如雨下,卻始終“堅守陣地”。第二個暑假,他仍沒有回去。長時間的勞累使他病倒了,患了嚴重的心肌炎,心跳每分鐘只有48次,躺在病床上,王雪松仍沒有停止他的學習與思考。住院20多天,他瞞著醫生,偷偷讀完了托人從圖書館借來的兩本經典譯著。
整整用了5年時間,王雪松終於辟出了一條前人未走過的新路,他的博士論文被專家認為是這一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的創新成果,併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有了這段經歷,王雪松治學更加嚴謹,特別是對於一些長期被人們認可的傳統經典理論,不再是高山仰止,而是以科學的眼光審視一番,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
如今,年僅31歲的王雪松,已經成為了一名副教授。在教學崗位上,他注重的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強調培養一種創新精神。他說,沒有哥白尼對地心說提出的挑戰,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很難改變;沒有愛因斯坦對牛頓的質疑,我們現在還不能利用原子能,科學的進步就在於不斷挑戰經典。他盼望著,能有學生把他的觀點推翻,向更多的經典理論發出挑戰!
簡歷
王雪松,現為國防科技大學某研究室主任,1990年9月入學、入伍。在讀本科至研究生期間,先後5次被評為學校優秀學員。畢業留校任教後,又連續3年被評為優秀教員,2000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今年已申報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先後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部委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榮立二等功1次。
近年來,王雪松組織承擔了20餘項重大研究項目,在解決各類項目的核心技術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的研究成果。他在國際國核心心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餘篇,被國際檢索收錄40餘篇,部分論文有較高的引用率,曾獲2001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合作出版專著2部、教材2部。
在科研戰線上,王雪松勤奮學習,勇於實踐,不照搬前人結論,創造性地建立了全新的理論體系,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在教學育人方面,他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風格新穎,教學效果優良,受到歷屆學員的歡迎,連續4次教學評價為A級。他共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39人,指導本科優異生4人,培養的學生中1人被評為學校優秀學員,2人獲得國際大學生數模競賽一等獎,1人獲得國防科技大學“周明鸂”獎學金,多人獲得“光華”教育獎學金。
自2001年起,王雪松擔任全軍高級幹部和中級幹部高科技知識培訓班主講教師,為全校最年輕主講教師。他主持編寫了“電子工程基礎”、“電子工程系統”、“雷達原理與系統”等本科課程教學大綱和研究生課程教學大綱,為《軍事百科全書》撰寫者之一。
重點課題
近年來完成國家及部委重點課題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及部委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三等獎多項,在研國家973重大科研項目等10餘項;出版專著3部,在國際、國核心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50餘篇;進入SCI、EI、ISTP等國際檢索50餘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2001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