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筆記

王陽明心學筆記

本書講述了王陽明是如何悟出自家心學精髓的過程。結合王陽明的生平對他的心學進行詳解。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王陽明的生平,詳細講解王陽明心學。王陽明一生起伏跌宕,由最初一心成為聖人——守仁格竹到被貶龍場後在陽明洞悟道,並最終悟出存善去惡、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精髓。他不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而且精通軍事,他領兵平定江西民變禍亂、宸濠之亂和明朝西南部的盜賊。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作者簡介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於陽明洞(今貴陽市修文縣)學習,所以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於《大學問》一文中。他一生以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儒學的發展貢獻尤為卓著。他創立了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工夫,以“致良知”為實踐目標,而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的影響,不僅及於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家,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文目錄

第一章陽明心學之存善去惡
陽明心學所主張的最重要一點便是"存善去惡",也就是要做到時常省察克制,更要時時發現自己心中生出來的"惡"。一旦發現有"惡念",就要毫不留情地克去。唯有這樣做了,才能在日積月累後走向"明明德"的境界;也只有達到了"明明德"的境界,方能實現無善惡。正如王陽明所講的四句教中的第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因為善惡是相對的,無惡自然也就無善;沒有善惡自然也就沒有了私慾,一個人若是沒有了私慾便是廓然大公,這樣的人便合於天道,也就成了聖人。
第一節絢爛情感,淨化心靈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
清淨心,方避境由心生
不如反求之切
過不可怕,貴在改之
我不看花時,花與我心同寂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正文試讀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而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後儒不明格物之說,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於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乾,及其有乾,尚未有枝,枝而後葉,葉而後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做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的人,就不可能成功;即使在學習各種工匠技藝時,若是沒有志氣與堅持不懈,也是不可能學成的。正如常言所說的:“有志登山頂,無志站山腳。”自古以來,但凡成大事之人,都是先立志;而沒有志向的人,往往碌碌為無而終其一生。因此,想要做出一番成就,首先便要為自己確立一個志向,並堅持不懈地朝這個方向努力下去。
王陽明極為贊同“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這句話。在王陽明的眾多弟子中,不乏有一些不能立志,更不能立長志的人。每當遇到這樣的弟子,王陽明都會向其講述立志的重要性,並幫助他們確定合理的志向。
王陽明的弟子陸澄非常好學,但是他在努力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後,卻發現自己的學問並沒有太大的長進。於是,滿腹疑惑的他找到先生,向其請教這一問題:“為什麼我努力了這么長時間,自我感覺卻沒有取得進步呢?”
聽了陸澄的問題,王陽明便根據自己日常講學中看到的陸澄學習的情形,幫陸澄分析其中的原因,他說:“無論誰做學問,都必須要先建立一個根基,之後再以此為基礎循序而進。道家學說以嬰兒作比喻,說得十分精闢。當一位母親剛剛懷孕時,胎兒在其腹中還沒有成形,那時還僅僅是一團氣。但是,等到胎兒出生之後,會哭出聲音,稍大一些後才會笑出聲音;再接下來就是認識自己的父母兄弟,直到可以站立、行走、拿東西,最後天下的事情幾乎無所不能。這都是由於他精氣日益充足,筋骨也變得越來越強壯,大腦越來越聰明。這些並非是出生時就具備的,因此,必須要有一個本源。即便是聖人,也是建立在涵養的基礎之上,才不會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表現出來的。只有慢慢養成,才能立足於世間萬物之間,任由世間萬物隨性而長。由於後來的儒學弟子們並不懂得格物的學說,才會認為聖人擁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能力,因此,才會妄想在剛剛做學問時,便將聖人的學問全部學完,但又怎么可能呢?”
聽了先生的一番話,陸澄連連點頭稱是。
王陽明繼續說道:“我們現在在這裡討論學問,只不過是無中生有的功夫,如果想要求得真學問,就必須立志。立志用功猶如種樹,開始生根發芽,然後逐步長出枝節和樹葉,再結出花果。但是,剛種植時,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枝,不要想葉,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有什麼用?只要不忘記栽培澆灌的功夫,何愁沒有枝葉和花果?剛開始做學問的時候也應當如此,立下志向,一定要朝此方向努力。”
王陽明認為,只有立志,才有可能做成某事;一個不懂得立志,沒有為自己確立專一目標的人,便無法做到心無旁騖,更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朝著目標努力。爭名奪譽易自斃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之。一日,警責方已,一友自陳日來功夫請正。源從旁曰:“此方是尋著源舊時家當。”
先生曰:“爾病又發。”源色變,議擬欲有所辯。
先生曰:“爾病又發!”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只滋養得這個大根,四傍縱要種些嘉穀,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無留,方可種植嘉種,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養得此根。”
——《傳習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