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龍

王阿龍,一位被譽為“船模大王”的溫州民間藝術家。 耄耋之年,王阿龍仍痴迷於“船模”製作。 解放前,王阿龍在自家創辦的“王順發造船廠”工作。

船模是父子仨的共同“最愛”

王師傅的船模也與時俱進

王阿龍,一位被譽為“船模大王”的溫州民間藝術家。一雙清瘦的手,和家人打造出艘艘形態各異、功能不同的“船模”,幾乎達到無船不造的境地。

從古代官船、戰船、客船、遊船、河船,到現代遠洋貨櫃貨輪……200多艘“船模”,無不從他手上誕生。

耄耋之年,王阿龍仍痴迷於“船模”製作。多年來,他帶著老伴和兒孫們一同沉浸在船的世界里,因快樂而忙碌著。

他,因船而年輕

端坐眼前的老人,正是82歲高齡的王阿龍。歲月似乎特別優待他,黑白相間的頭髮,無絲毫稀疏之處;硬朗結實的身板,更無半點耄耋之貌。聽說,那雙有神的眼睛還特亮,隨手就能穿針引線。

說到年輕的秘訣,王阿龍打趣地說:“我們一家子人個個都顯年輕。”也許老王家的“年輕”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在於內心的寄託,在於生活的樂趣,在於家人的和睦。

王阿龍出生於造船世家,祖輩是名震浙南造船界的“王家班”,始創於清朝鹹豐年間的“王順發造船廠”。8歲時,他隨父學造船技藝,由於天資聰慧,對各種船型的要領熟記在心。

解放前,王阿龍在自家創辦的“王順發造船廠”工作。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與父輩們一起製造出千噸級的木質汽輪。解放後,他進入溫州造船廠、新華造船廠工作,當了一輩子造船師傅。幾十年的造船生涯,使他對“造船”情有獨鍾。

退休後,王阿龍潛心研究各類船舶的結構,致力於船模製作。他的船模作品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曾多次在北京、杭州、溫州等地展覽,有的被博物館收藏、有的被選送航運院校當作教學用具。其中,被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收藏的“紅船”模型,及紀念船“中山艦”更是聞名遐邇。

他和她,因船而結合

王阿龍的“髮妻”——潘紅英,曾在溫州火柴廠上班。容貌端莊的她,也已年過八旬,卻難掩與生俱來的氣質。或許緣分就這么奇妙,王、潘兩家是同行,在知根知底的情況,王阿龍和潘紅英走到一起,攜手經歷了風雨同舟的歲月人生。

王阿龍的家,宛若一個“船”展覽館,除了船和電視機,滿屋子沒一件多餘的家具。客廳和房間的牆壁上、地面上,堆著、擺著儘是一艘艘“船模”。其中,最大的有2米多長,最小的也有3厘米左右。看著這些船模,仿佛在翻閱一本厚厚的溫州造船史。

這樣放置多少會讓人感覺凌亂。然而,潘紅英的脾氣甚好,不僅沒有怨言,還時常幫著收拾。潘紅英說:“他就像個孩子,一天盡在搗鼓這些模型。我不懂其中的樂趣,但並不排斥它們的存在,只要他高興,就是我們一家人的快樂。”

的確,潘紅英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多年來,她一直是王阿龍最貼心的“勤務員”,每天不僅要準備一日三餐,還要燒下午點心和夜宵。對此,王阿龍是這樣評價的,她給予我很多支持與幫助,沒有她的分憂,我不能專心地去創作。

如今,老兩口的生活猶如青菜豆腐,清淡適口。上午,他們帶著畫眉鳥去中山公園,一邊呼吸空氣,一邊鍛鍊身體。下午,王阿龍在“乒桌球乓”的敲敲打打中,開始自己的船模創作,潘紅英則出門找老友活動。她說:“辛苦一輩子,現在年紀大了,才沒了生活擔子。我們也該給自己找點樂子,清享晚年了。”

他和兒孫,因船而親近

王阿龍膝下有四子一女,從小耳濡目染造船工藝的點點滴滴。兒子們靠著聰明好學和勤奮努力,逐漸掌握從識圖、設計到上漆、描畫等造船技術。

談起製作船模的初衷,王阿龍說:“祖先留下的木船越來越難得一見,為使下一代還能認識各類木船,我要把它們都‘克隆’下來。”

   王阿龍的船模完全是一艘微型船,能下水且速度快,安全性高,遇上颱風也不會沉沒。不誇張地說,他的船模不比萬噸大輪差,流線型的外觀、精緻的內部裝飾,甚至船的功能也是應有盡有,每一細小部分都做得很到位。

走進王阿龍的“工作室”,就知船模的“克隆”過程很嚴謹。那個不到五平方米的空間,掛滿了鋸、刨、鑽、鉗、鑿等各式各樣的制模工具,而每種工具又有不同的規格尺寸。粗粗一數,光鑿子就有30多把。

接著,王阿龍師傅拿起一把小電鑽,這是專為製作船模做的,鑽頭像一枚又細又長的銀針,用它打眼釘,船身不會留下釘眼。而且,它以一個小電瓶作動力,這樣不怕停電。

正所謂,上陣不離父子兵。在船模製作方面,王阿龍的確是個多面手,繪圖、描畫、打鐵、雕刻樣樣內行。任何類型的船舶,只要有圖紙,他都能準確無誤地製作出模型來。偶爾,“船模”的訂單會來很多,為儘早趕製出來,兒子們會齊齊上陣。大兒子負責整體調試,二兒子負責船體及內部裝修,三兒子負責零部件製作,小兒子負責油漆彩繪。當然,王阿龍還是主將。

完工後,王家人還會積極出動,組成一支“特別行動隊”,將一艘艘新制的船模搬到河裡測試性能。兒子們說:“父親年紀大了,船模是做一隻少一隻,所以不管別人出多高的價格收藏父親的船模,他們也捨不得賣。父親最大的心愿是,在溫州給這些船模設一個收藏館。”

這一家子,因船而快樂

王阿龍一家人製作的船模堪稱一絕,人們無不為王家精湛技藝所嘆服,為他們童心不泯的創作激情而感動。這些船模如同真船,根據圖紙尺寸縮放比例,並按一定的製造程式和要求製作。之後,它們還須經過放樣、下料、裝配等工藝流程。

例如,制鐵殼的要運用金加工技術;制木質的需具備木工本領;制錨、螺旋槳等則用翻砂技術,用錫澆鑄出來;安裝電瓶、馬達,要用到電工技術……哪怕極小的部件,不但要形似且要做得活龍活現:錨可拋、舵能縱,救生艇可吊也能卸,起重機會自由升轉。可見,船模製作是多種工藝相互搓揉的結晶。

幾年來,王阿龍和心愛的船模作品“馬不停蹄”,頻頻參加各類船模展覽,看到精心創作的船模如此受歡迎,王阿龍興奮得如同孩童,甚至看成是一生中莫大的榮耀。而每次活動,兒子們總相伴在側忙碌。事後,他們又急忙把有關報導和資料彙編成冊,或製成VCD。對於父親的成績,喜悅之情洋溢在兒子們的臉上。他們總說:“這是快活忙”。

如今,一個人的興趣成了全家人的生活,一個人的快樂成了全家人的幸福。不知是船的魅力,還是王阿龍的魅力,仿佛每個家庭成員對船模藝術,都非常支持與投入。

妻賢子孝,人生大幸。潘紅英說:“這些年身體還可以,孩子們便輪流帶我們去旅遊,北京、上海、香港、澳門都去了。以後,不管上哪裡,只要身體行,我們都去。呵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