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長奎筆名百和齋主人,大校軍銜,1959年生於天津。酷愛書法,勤學名家碑帖,尤其仰慕啟功先生,從先生書法教學和作品中研習體悟書法之道,心慕手追,以楷、行、草書見長。現為中國啟功體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榜書家協會會員、北京西山書畫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敬一軒書畫院副院長、北京軍友書畫院顧問。
藝術活動
多幅作品在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展播;
2015年受邀參加紀念抗戰70周年中國泰山國際書畫藝術展;
藝術之路
劍膽琴心筆伴戎馬
王老師的軍旅生涯和書法藝術相依相伴,成了幾十年放不下割不斷的情結,讀帖習字成了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孜孜以求把漢字寫的有靈魂、有情有義、有滋有味有生命感。古人云:“字如其人,書為心畫,人品乃書品”。軍人是鋼鐵的性格,處處是朝氣蓬勃的陽剛之氣。這種特殊的氣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軍旅書法家的心靈,也必然呈現在其筆端,給人一種意志堅定、勇往直前的藝術特性。博雅君子浩然正氣
“書法作為傳統文化,一筆一划間流淌著書家的功底和修養,既然要做,務必堅守傳統,更把軍人本色寫入每一筆中,對於我,是一種傳承,還是一種榮譽!”
謙虛仁厚,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身體力行“仁、義、禮、智、信”,一位謙謙君子。半輩子踏踏實實的軍旅生涯,果勇剛毅,品行端正,以德立身,滿身透著一股正氣。
退休後,不甘平庸,最終將興趣書法作為第二夢想,一份選擇,本該悠然自得的日子竟忙碌了起來,有了壓力,時間不再夠用,每日臨帖,認真堅守傳統。
“志於道”: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據於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依於仁”,指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游於藝”:“遊戲”的“游”是“辵”旁,這裡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 艾青《火把》詩:“我很樂觀,因為感傷並不能把我們的命運改變。”
有一位智者說過:“生性樂觀的人,懂得在逆境中找到光明;生性悲觀的人,卻常因愚蠢的嘆氣,而把光明給吹熄了。當你懂得生活的樂趣,就能享受生命帶來的喜悅。”
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是幸福的支柱。而幸福是樂觀要抵達的目的地,要想使自己幸福,就要首先具備樂觀的精神,幽默的心態。
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奮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上天會按照每個人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穫,只要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將來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收穫。正所謂:“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唯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抓住機遇,由於世事難料,故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
日積月累、學深養到、實實在在、不可作偽。成長、境界的提升,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遞進過程,只有自始至終不斷地努力修身養成,探索實踐,才能最終完成。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選自《禮記·學記》)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