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銅衡

王銅衡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銅衡桿。以其上刻有“王”字而得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不等臂秤銅衡。。“王”銅衡鑄造上的這些特點,符合作衡桿用的要求。這類不等臂衡秤是從天平向提系桿秤發展的過渡型衡器。

王銅衡

正文

中國戰國時期的銅衡桿。以其上刻有“王”字而得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不等臂秤銅衡。共兩件,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傳為安徽省壽縣出土。衡體扁平,橫截面作長方形。正中有鼻紐,紐下形成拱肩,臂平直。甲衡重93.2克,長23厘米,臂高1.22厘米,厚0.35厘米,鼻紐外緣高2.15厘米,紐孔徑0.38厘米。正面有縱貫衡面的十等分刻度線。衡長相當戰國1尺,每等分相當1寸。紐下居中有尖端向下的60度夾角刻線,第 5寸刻度恰將夾角平分。背面紐下斜刻一“王”字。乙衡重97.6克,長23.15厘米,臂高1.3厘米,厚0.35厘米,鼻紐外緣高及孔徑與甲衡同。衡正面也有每寸刻度及居中夾角刻線,除中間二寸外,每半寸處還有刻線。背面中部和一端各橫刻一“王”字。兩衡表面另有淺刻文字, 尚未能通讀。兩衡紐孔內有磨損,乙衡紐孔內殘留絲線痕跡,表明是懸吊使用的。但其兩臂平直,沒有固定的天平吊耳痕跡。如配備一個適當重量的權,則可構成一具不等臂衡秤。使用時使物和權分別懸掛在兩臂,找得一定的懸掛位置使之衡平,從懸掛位置的刻度和權的標重,可以計算出所稱物的重量。
衡面刻線是貫通上下,便於準確觀察權和物的懸掛位置。“王”銅衡有鼻紐和拱肩,從中間向兩端逐漸縮小斷面,使衡桿各處有大體相等的抗彎強度,同時也提高了重心,縮短了支點與重心的距離,符合提高靈敏度的要求。實測表明,感量小於 0.1克。“王”銅衡鑄造上的這些特點,符合作衡桿用的要求。這類不等臂衡秤是從天平向提系桿秤發展的過渡型衡器。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