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貫三(1648-1720年),字配公,號遴庵,又號念庵,清癱毅時考城雙河口(今林七集)人。其家世代德貨,貫三在家人薰陶下,養成美好的德性。少時性情疑重,善思辨,不與頑童為伍。父親十分器重他,曾說:“昌吾門者,其是子乎?”。稍長,知書達理,勤學不倦,文章英奇磊落。知縣程夢苟看到他的文章十分象賞,並薦舉他人府。
康熙已酉貫三中舉人,癸丑及進士第,累官考授內閣中書、戶部潛吏司主事、禮部清吏司郎中等。
康熙辛酉,貫三為順天鄉試閱卷官,所拔取的都是當時有些名氣的才子。癸酉典試四川,所羅皆是蜀中之傑。歷考授眾從不收賄賂,既以才取人。人稱其“得人”。
王貫三在京居官30餘年,冷然淡泊,兩袖清風,奮甘貧如恰。監督寶泉局(清政府制幣廠)間,他剔奸除弊、分文不入私囊。人知其廉潔之操,原本於性,非矯飾造作。其清廉之名遂冠於京師。康熙帝頒賜御書,並以臨董其昌五言詩賜之。他辭官還里,宦囊惟有此物。家居茅屋蕭瑟,土垣頹址,無改於舊。但對桑梓之事,如釐正保障,增廣學校等必力為之,而又從不夸於人。睦親善鄰,也決不以貧乏為辭。至今人們仍以“清官第一”稱之。生前著有《善補堂文集》一書。
王貫三之墓在今民權縣河裡王村,墓前有清乾隆四年墓碑一通,由保和殿大學士、少保兼太子保、世襲三等伯兼吏部尚書、加十級張廷文撰文、東閣大學士兼邢部尚書、加十級徐本書丹並篆額。
後人分布著民權縣河裡王村和民權縣程莊鎮楚南村。
主要功績
三公生而偉岸,15歲便通曉四書五經、左氏春秋,所寫文章英奇磊落,蔚然可觀。康熙八年(1669)中舉人,十二年(1673)中進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貫三公除授內閣中書,從此襄職鳳池,沉穩踏實。
他多次主持科舉考試,從不接受賄賂,而是以才取人,時人稱之“得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貫三公欽差寶泉局,監督錢法。寶泉局是明清兩代設立的貨幣金融機構,隸屬戶部,專司錢幣鑄造,設滿、漢監督各一人,主事負責監理事務。
當時寶泉局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鑄幣爐當天鑄造的各種錢幣樣品,經監督官審查驗收後不再記賬入庫,而是歸監督個人調撥使用。僅這一項,每天的進項就相當可觀。以前的監督把它當作升官發財的本錢,戶部的一些官吏視之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小金庫。
貫三公上任第一天就破了這個規矩,要求所有樣品一律登記入庫。
許多人對此不理解,以為貫三公沽名釣譽。但時間久了,人們便知道他的廉潔自律是出自本性,而非偽裝矯飾。
五年任職屆滿,爐頭們為貫三公立碑焚香,頌聲聞衢巷。
清時期,寶泉局下設東、西、南、北4個作廠,都在北京東城界內,現存的只有位於東四四條83號的東作廠。
一個盛夏的下午,探訪了東四四條83號院。
資料記載,東四四條83號院還完整地保存著清代寶泉局的建築格局,三間大門,門內有素芯一字影壁,影壁後是三進院,有西倒座房、北房、過廳、抱廈和東西配房共52間,均為硬山合瓦式建築。
就像北京二環內其他老四合院一樣,現在的83號院被高牆遮擋著,幾乎看不到真面目,只有二進院過廳上“財源廣進”的匾額,還有後院一棵巨大的古榆錢樹,還透著歷史的滄桑感,傳遞著三百年前的訊息。
在院內久久徘徊、凝望、尋覓。
三百年前的這裡,“銅山金埓勢崢嶸”,鑄幣爐里烈火熊熊,紅火興旺一如當時的大清盛世。三百年前盛夏的黃昏,貫三公也許曾坐在大榆樹下,喝著清茶,讀著聖賢書,眺望著遠處的落日,遠離浮華,怡然自得地過著清心寡欲、甘貧如飴的日子。
貫三公深有古君子之風。他生平謹默自守,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公卿士大夫,也不敢妄瀆輕薄。一次退朝,工部尚書湯斌與他只有前後數十步的距離。湯斌幾次回頭張望,欲有所言。貫三公沒有上前攀談,而是斂容退步,保持一定距離。
人物評價
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湯斌,曾任江寧巡撫,被尊為“理學名臣”,康熙“遇大事猶時時問湯斌若何”,在朝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一些人看來,這可是求之不得的攀附權貴的好機會。湯斌不由感嘆,對人說:“貫三公,乃海外神仙也,可望而不可即。” 後湯斌因失意抑鬱染病去世,貫三公扶著他的靈柩,一直護送到盧溝橋,說:“一顧之知,不可忘也。”
康熙四十三年(1704),貫三公奉旨為父母遷葬,返回故里。
田居鄉野,貫三公杜門謝客,生活也極其簡樸。然而,凡宗族有困頓不堪、鄉黨有苦難疾病者,貫三公莫不竭力周濟,即使把夏葛冬裘送到當鋪,也感到欣慰。承蒙他惠澤的人數不勝數。
貫三公常常感念考城是父母之邦,凡是對考城人民有益的事,無不專心研究。整治修固堤防,增加擴大學校,雖費財勞心,不為外人所知,他自己也從不宣揚,不求任何回報。
康熙三十七年(1698),貫三公還主持纂修《考城縣誌》。這是現存考城縣誌最早的版本,現珍藏於國家圖書館古籍館。
當我走進坐落在北京北海岸邊的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小心翼翼地翻閱著薄如蟬翼的康熙版《考城縣誌》,看到貫三公撰寫的序言及印章,感覺正一步步地走近貫三公,和他一起經歷著歷史的苦與樂,哀與愁。
貫三公的書法端莊平穩,雍容大度。每次得到貫三公的手書,康熙帝都如獲駟馬拱璧般珍重收藏。
貫三公為明威將軍濮陽孫振仍撰寫的篆蓋,2006年在鶴壁市淇縣大馬莊西地將軍墓出土。當收到淇縣文物部門發來的照片,看到碑文上“王貫三”三個清晰的字時,激動不已。感覺這是跟貫三公最近的一次。
康熙五十九年(1720),貫三公卒於家,享年73歲。張廷玉為他撰寫墓志銘。
深秋,和家人一起,冒雨來到距民權縣城15公里的孫六鎮河裡王村,踏著積水和泥濘,來到貫三公的墓前。歷經了無數風雨滄桑的墓碑,被雨水沖洗著,漶漫的字跡,愈發顯出歲月的滄桑。
貫三公,實在不該如此寂寞與蒼涼。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作為貫三公的後人,都應該以他為傲,把他的清操美德,作為楷模,代代相傳
墓誌表
皇清誥授奉政大夫禮部主客清吏司念庵王公墓表
賜進士第、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世襲三等伯兼管吏部尚書事,加士級,年十級,年家卷世弟張廷玉頓首拜撰文。
賜進士第、光祿大夫、經筵講官、東閣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加三級,年眷侄徐本頓首拜書丹並篆額。
康熙癸丑之役,先君子文端公以翰林學士分校禮圍,得士王公貫三,撤棘來謁,則規言矩步,氣宇端凝,老成醇德君子也。文端公甚契之。自是而官中書,歷升至禮部主客清吏司郎中,人皆推為明德長者,巋然物望。甲申歸里,庚子公竟以疾終。明年卜葬有日矣,先期乃來丐表公之墓。嗚呼!古之所謂鄉先生歿而可祀於社者,公非其人耶!?余曷忍以不文辭。按狀王氏考城人,居舊縣東雙河口,代有隱德。曾祖諱思問,祖諱長福,父諱鼎,歲貢,彰德府安陽縣儒學訓導,以公貴,贈如其官。公諱貫三,字配公,號邃庵,又號念庵。母王氏,兄弟凡六人,皆早夭公其五也。公少凝重,不與群兒儕伍,訓導公器之曰以:昌吾門者,其是子乎!稍長勤學不怠,為文輒英奇磊落。邑候程公夢簡得其文稱賞之,且薦於府,值督學史公逸裘,遂拔置第一入庫。延入署中與子侄講讀討論,是科為已酉,遂以儒士中河南鄉試,再上春官,遂成進士,考授中書舍人,需次待補。辛酉分校順天鄉試,拔取皆一時名俊。無何補中翰,迎養訓導公於京邸。俄遭內外艱,哀毀過禮,經營葬事,竭盡心力,眼閡復官,癸酉典試四川,所收皆巴蜀之傑。旋補清吏司主事。壬午又同考順天鄉試,逾加精汰,得雲中官、高維新十餘人,皆名宿也。是科復同考順天武試,得二十九人,而解元王道智則其房首也。公宦京師三十餘年,冷然淡泊,始終一節,甘貧如飴,不以尺寸自營,雖釜甑塵積,人不能堪,公處之晏如刀會監督寶泉局,公則剔奸除蠱,一錢不以入私,人始知公廉潔之操,得於性成,非矯飾也。立碑頌德遍京師焉,生平謹默自守,雖賢公卿亦不敢妄瀆之。嘗退朝與工部尚書睢州湯公前後僅數步,湯屢顧公,欲將有言,公斂容退止,湯後與人曰:“王君海外神仙,可望而不可及耶!”及湯率於官,公撫送其柩至盧溝橋,曰:一顧之知,不可忘也。又宛平相平文靖每與公刺,書名不書姓,稱與人則曰,吾家中翰公。答之必署王某,二十年如一日,文靖益重公焉。然於桑梓之事,如釐正保障,增廣學校等必力為之,既成又不自認為德稍詡於人也。性好獎借後學,俾有成就,睦親善鄰,未嘗以貧乏為辭。雖村居每遇萬壽節,必具公服展臣子之禮。公早歲艱於子,晚乃生子,喜曰:吾願足矣:即制裝0還里,韓公慕廬送之,有登仙之羨焉。是歲上賜御書,以臨董其昌五言詩賜公,公之宦當惟此物耳。公所居茅茨蕭然,土垣頹址,無改於舊門巷絕無鮮衣怒馬赫赫之態,其高風如明之軒鹿邑,石臨漳,近今殆難其偶也。公生於順五年戊子正月十六日,卒於康熙五十必年庚子十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三。元配程氏誥封宜人,側室文氏、張氏。男子二人,長修得附監生,文氏出;次修來張氏出。女子二人長婿李錫齡,程宜人出;次婿秦鶴生,文氏出。嗚呼!自世風澆漓,士鮮實行,求如公始終守道白首不渝者,烏可得哉!烏可得哉!是宜深鐫豐碑,以示於後,庶兒知所矜式雲。系之銘曰:葵丘之墟,愛有偉人,以學則茂,以行則醇,匪矯以異,性與道鄰。宦三十年,終焉一貧,冰兢自矢,淑善其身,清風高節,可匹先民。古道茫茫,久淪以湮,公砥柱之力返淳。刑俗善後,既安且芬。歌以識之,百代有聞。
乾隆四年,歲次已未,正月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