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蕃[天文學家]

王蕃[天文學家]

王蕃(228-266),三國時廬江郡(今潛山縣)人,字永遠,三國時期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發展了張衡的學說,結合觀察天文實踐,重製渾天儀,寫出《渾天象說》,提高了測定黃赤交角的精確性,製造的渾天儀既靈巧又實用,求出圓周率為3.1555。《三國志·吳志》稱他“博覽多聞,兼通術藝”。由於他性情耿直,不願對昏君俯首聽命,不肯巴結嬖臣,吳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吳國暴君孫皓無故殺害,死時年僅39歲。

基本信息

簡介

三國時期天文學家、數學家王蕃三國時期天文學家、數學家王蕃

王蕃(228~266),字允元,三國時廬江(今廬江縣西南)人,“博學多聞,兼通術藝”。是三國時有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始為尚書郎,後在吳國做散騎中常侍,39歲時(甘露二年)因得罪吳國暴君孫皓而被殺害。

成就

天文成就

“渾儀”可以標明天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由此制訂曆法。他撰有《渾天圖記》、《渾天象注》。

渾儀渾儀

根據張衡的渾天說和自己長期觀察天象的實踐經驗,在張衡原來的基礎上經過周密的設計,重新精心製作了渾天儀。這個渾天儀比張衡的靈巧,張衡以四分為一度,圓周長1.461丈。他以三分為一度,圓周長1.096丈,比張衡製造的移動方便。“渾儀”可以標明天球與日月星辰的運行,從而說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節氣,以及何時晝長夜短,何時晝短夜長,何時晝夜相當,由此制訂曆法。

渾儀圖記》,吳永安元年(258年)30歲時,又撰《渾天象說》。他認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一百四十五(365145/589日)為一年,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叫南級與北極。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兩級相去一百八二十度半強。赤道離兩極各九十一度少強。

他著的《渾天圖記》一書,分周天為365.1/4度,立黃道與赤道交角為24度(現在測定交角為23.5度)。黃道是太陽運行的軌跡,黃道與赤道相交的兩點是冬至日與夏至日。王蕃還根據《周禮》的記載,推測太陽距離其下臨之地為8萬里,用勾股術弦的方法算出太陽距離地中陽城(今河南登封)為八萬一千三百九十四里三十步五尺三寸六分,再以陽城為中心,以陽城與日距離為半徑,求得周天長度為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三分。  

數學成就

修改並發展了張衡的天文算學,經過無數次的科學驗證,修正了張衡的球體積公式中取用π=√10(π≈3.162)的圓周率,在他的渾天儀論說中取用π=142/45,求出圓周率為3.1556,顯然比劉徽求出的圓周率較大(劉徽是3.14),比張衡求出的圓周率為小(張衡為3.16),與祖沖之的“祖率”(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非常接近。王蕃所以能成為一個青年科學家,全憑個人的長期實踐,刻苦鑽研,勤奮學習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