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山[清華大學教授]

王耀山[清華大學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耀山,1935年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人,清華大學教授。1961年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畢業留校,先後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系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任教。1995年退休。

2018年1月20日上午,王耀山教授追思會在熊知行樓舉行。

人物寫照

一任書記十冬春,牢記宗旨為人民;事業璀璨光照我,終生憂道不憂貧。

——王耀山(1995年作)

人物簡介

圖中為胡錦濤清華大學時的老師王耀山 圖中為胡錦濤清華大學時的老師王耀山

王耀山,1935年6月生,唐河縣人,1956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1962年2月畢業留校做教師,經濟學研究所教授。曾先後擔任清華大學社科系黨委書記、校黨委委員、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桃李滿天下他,培養的不少學生都已成為黨和國家機關的重要領導。

王耀山說,清華育我,我愛清華。

人物經歷

王耀山的少年時代是在唐河縣郭灘鎮東張灣村度過。記得1955年,唐河發大水,王耀山家裡的房屋全部倒塌,讓王耀山決心要學習水利,將來可以治治家鄉的水患。1956年,高中畢業的王耀山考上清華大學,選擇了水利系。

一個窮鄉僻壤的農村孩子,一下子成為全國人民仰慕的清華大學的學子,王耀山也激動不已。他說當時真有“朝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的感覺。但王耀山沒有因一時的榮譽而驕傲。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出個樣子來,報答國家社會、母校老師和家鄉親人。

隨後,在水利系水動力裝置專業就讀的王耀山,通過五年半的學習,圓滿完成了學業,畢業時獲得“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金質獎章”。1960年3月,王耀山加入中國共產黨,當上了政治輔導員。畢業後被國家分配到清華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做一名教師。

王耀山從一個理工科的畢業生到一名政治經濟學理論課教師,更加努力學習,涉獵更多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工作中,王耀山一直沒有脫離經濟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相繼開過7門經濟學方面的課程,帶過兩屆碩士研究生。可以說,他是隨著清華大學文科的發展而逐漸成長的。他親歷了清華大學文科由馬列主義教研室,演變為社會科學系,再發展成為今天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但這其中的曲折,也恐怕只有王耀山老一代清華人方能體會。

解放前,清華大學是一所文科很強的綜合性大學。到解放初期,經過全國院系調整,清華大學變成了多科性的工科大學,號稱“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文化大革命之後,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需要的變化,清華大學又逐漸恢復成綜合大學,文科又發展起來。

1978年,清華大學提出“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發展戰略,陸續增加理科、文科、管理學科的院系。這一年,王耀山被提任為政治經濟學教研組黨支部書記和馬列主義教研室黨總支委員。1984年2月,在馬列主義教研室的基礎上,清華大學成立了社會科學系。王耀山被任命為系黨委副書記,第二年任系黨委書記。

1985年開始,王耀山又連續三屆被選為校黨委委員(清華大學第七屆校紀委委員,第八、九屆校黨委委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清華大學提出爭取到2011年建校一百年之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目標,從而加速了清華大學文科的發展。1993年12月,在社會科學系的基礎上,與外語系、中文系等合併成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國家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騰藤教授擔任院長,王耀山擔任第一屆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直到1995年退休。

古代,杜甫曾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對王耀山而言,則應該是“人生九十古來稀,而今百歲亦可期”。退休後的王耀山,在思想上和工作上都沒有退休。他繼續發揮餘熱,續寫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不但被單位返聘,繼續在三尺講台上傳播知識,還在“中國西部發展研究會”、“清華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夜大學部”、“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遠程部”工作。

作為清華大學一名優秀的教師和管理者,王耀山一直是雙肩挑幹部,他盡了一個黨員教師的職責,得到了領導和學校的肯定。1981年,他被評為清華大學“校先進工作者”,1995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評為“先進共產黨員”,2001年和2007年兩度被清華大學離退休處評為“老友所為”先進個人。

回顧人生,王耀山說:“我走過的路,正好印證了彭真同志的話——一個共產黨員要服從黨的需要,在黨的事業發展中成長自己。”

研究方向

人文社會科學

主要貢獻

主編和參編教材、專著9本,發表論文10餘篇。

王耀山 王耀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