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繼湯(1916——1943.6),山西保德縣城內人。1939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小時城內實驗兩級國小讀書, 1921年考入山西省立國民師範, 1934年在縣立模範國小任教,曾任代理校長。1935年到綏遠省立第一中學讀高中,1937年回保德後,從事宣傳抗日活動。1937年底,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8年初春,參加八路軍一二○師的岢嵐兵站作戰地服務工作 。1938年6月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9年秋,任雁北區的應縣、山陰聯合縣政府任秘書。1940年冬,應縣、山陰兩縣分置任應縣縣長。1942年6月調回專署任民政科長。1943年6月不幸病故。
抗日活動
1937年回保德後,投身於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在縣動委會和犧盟會的領導下,他同宋達、王有齡等人密切配合,串連本縣在省城讀書的同學和本地的閻富山等國小教師計20餘人,參加動委會宣傳團,深入到人民中間,以演戲、唱歌、講演等形式宣傳發動民眾起來抗日。兩個多月內,在一、二、三區的城關、橋頭鎮、林遮峪等幾個村鎮活動,把抗日火種遍播全縣。
(1937年)底,他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這時他同王有齡到離石找到了南漢宸、續範亭,被分配到由武新宇領導的“動委會巡視工作團”工作。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春,他隨該團由離石經臨縣到達岢嵐。此時日軍正對晉西北地區瘋狂進犯,已連續侵占了寧武、神池、五寨、偏關、河曲、岢嵐、保德等7座縣城。在嚴酷的環境下,王繼湯又接受了到八路軍一二○師的岢嵐兵站作戰地服務工作的任務。當八路軍健兒同其它友軍一舉收復這7座縣城後,戰爭留給作服務工作的同志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部隊的糧食供給、傷員的護理運送、犧牲烈士的安葬、災民的救濟安置等工作迫在眉睫。在那非常困難的條件下,王繼湯同其他同志一起經過艱苦的奮鬥,終於勝利完成了黨所交給的任務。日本侵略軍被迫撤出保德時,一把火將縣城燒了個光,人民民眾被殘酷地殺害了許多,橫屍遍野、災民遍地,有的悲憤投河,有的背井離鄉。續範亭、武新宇等領導人得知這些不幸訊息後,派王繼湯、王有齡二人回保德賑濟災民。隨後又運來糧食和救濟款。他們回縣後,立即開展工作,先在城內烈女廟、東關龍王廟辦了兩所粥場,供無家可歸的人食宿,接著又組織民眾紡織、修路、開礦等。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才把人民民眾安置妥當,安定了社會秩序。當時學校被迫停辦,領導又委任王繼湯為橋頭鎮兩級國小的校長,經過一段努力,學校迅速恢復,學生相繼入學。一年來的革命實踐,王繼湯深感革命知識太少,很不適應抗日鬥爭的要求,需要深造。此時閻錫山的縣長智耀拉他到舊政府去幹事,傅作義三十五軍一位李副官也拉他到軍隊里服務,並給予上尉待遇。這些都不為動搖信念,都被一一拒絕了。毅然離家於6月間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到校後被編入二分校七大隊,駐在距離延安70里的蟠龍鎮。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初,黨中央決定到敵人後方去辦學,王繼湯隨二分校開赴晉察冀邊區的靈壽縣陳莊繼續學習。在校期間,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秋天畢業後,被組織分配到雁北區的應縣、山陰聯合縣政府任秘書。1940年冬,應縣、山陰兩縣分置,王繼湯被邊區政府任命為應縣縣長。1942年6月調回專署任民政科長。他在應縣、山陰兩縣整整度過了四個年頭的游擊生活。這個地區是日寇統治的中心地區,鬥爭非常尖銳,環境非常殘酷艱苦,但是王繼湯在困難面前不愧是好漢。1940年,應山縣政府僅留他和劉台駐六區大扎溝工作,離魏家溝敵區據點僅有十里路,白天上山頭,黑夜回村在李二家中寫刻印布告、傳單向敵占區散發,有時還到雁門關附近的大灘梁、胡家灘、沙家寺一帶開闢工作。由於殘酷的戰爭環境,艱苦的戰爭生活,使他患了嚴重的腸胃病,健康受到了摧殘,身體逐漸瘦弱,
病逝
1943年6月不幸病故。享年二十七歲。經黨政組織的安排,將遺體安葬在晉察冀二專署駐地—靈丘縣五區下關鎮西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