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刻苦勤學

從師習藝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楊繼盛中丁未科進士,列二甲第十一名。初任南京吏部主事,跟從南京吏部尚書韓邦奇學習,深思樂律的學問,親手制十二律,吹奏時聲音均極和美。韓邦奇大喜,將自己所學的全部傳授給他,從此楊繼盛更加有名。
力劾仇鸞

治理狄道
狄道地區番人與漢人雜居,文化落後罕知詩書。楊繼盛在狄道期間興辦學校、疏浚河道、開發煤礦、讓妻子張貞傳授紡織技術,深受當地各族人民的擁戴,稱他為“楊父”。
直擊嚴嵩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楊繼盛上任剛一個月,就草擬奏章彈劾嚴嵩,齋戒三日後以《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歷數嚴嵩“五奸十大罪”,嚴嵩假傳聖旨,將楊繼盛投入死囚牢。廷杖一百,一位同僚實在看不下去了,托人送給楊繼盛一副蛇膽,告訴他:用此物可以止痛。但楊繼盛拒絕,曰:“椒山自有膽,何必蚺蛇哉!”楊繼盛自行割下腐肉三斤,斷筋二條。嚴嵩本想將楊繼盛殺死,但楊繼盛在陸炳等人的保護下,在監獄之中存活三年之久。自挽絕筆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嚴嵩其黨羽鄢懋卿的說服之下,決心殺死楊繼盛。恰在此時,嚴嵩看到了其同黨趙文華送來的一份對閩浙總督張經等人的論罪奏疏,嚴嵩特意在這份奏疏之後加上楊繼盛的名字,世宗在閱奏時並未注意,便草草同意處刑。十月,嚴嵩授意刑部尚書何鰲,將楊繼盛與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蘇松副總兵湯克寬等九人處決,棄屍於市,臨刑前將自書年譜交予其子,並作詩曰:“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天下相互涕泣傳頌此詩。繼盛妻不久便殉夫自縊。燕京士民敬而憫之,以繼盛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並以其妻配祀。
死後褒贈
楊繼盛死後十二年,隆慶帝繼位,撫恤直諫諸臣,以楊繼盛為首。追贈太常少卿,諡號忠愍,予以祭葬,並任命他一子為官。
隆慶二年(1568年),直隸監察御史郝傑,在保定民眾的強烈要求下,上奏穆宗:“保定府是楊繼盛的故鄉,本地官吏和百姓請為楊繼盛立祠,以做永久的紀念,請求批准。”皇帝很快批准,並定名為“旌忠”祠。楊公祠建於金線胡同,正殿三間,正中塑楊繼盛像,正殿兩旁各建碑亭一座,亭內各豎一碑,一碑刻楊繼盛劾仇鸞的《罷馬市疏》,一碑刻《劾嚴嵩疏》。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清世祖福臨御製文兩篇刻碑立於祠內。楊公祠大門外有一牌坊,寫有“表”,祠後另一牌坊寫“旌忠坊”。金線胡同楊公祠建成後三十三年,人們認為此處風水欠佳,於是又在皇華館街建了第二座楊公祠(即旌忠祠),院中立有大學士孫承宗撰寫的《旌忠祠碑記》,前門有“昭代忠臣坊”一座。清康熙十年重修時,又增“成仁坊”一座。
清世祖福臨(順治)御製《褒忠錄序》、《褒忠錄論》;清高宗弘曆(乾隆)為楊繼盛畫像題詩。
主要成就

1、創書院、置學田:
狄道為漢、藏、回等民族雜居之處,其子“西番回子,俱習番經,通不讀儒書”。楊繼盛到任後,一改往昔謫官多靜坐不理縣事的習俗,決定從教育入手,以改變狄道文化落後的局面。
他首先解決了府縣生員的學習之所,將門生贄禮並俸資所余,於東山超然台蓋書院一區。其次,又在圓通寺設館,募番、漢童生讀書者百餘人,聘教讀二人指導學習。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取得了教育的初步成效,“各生俱知揖讓、敬長上,出入循禮,其資質可進者三十餘人。其各父兄亦因而知道禮,棄番教,舉忻忻然…。”
為解決府縣生員的生活問題,楊繼盛多方籌措款項,購置學田二千畝。款項的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自籌部分,包括所得俸銀並“鬻所乘馬,出婦服裝”的收入;二是清查戶籍後的餘糧,經請示上級後留用以置地。所購得的這些學田,一千畝由生員分種,一千畝佃種於人,收成用於諸生婚喪祭的補助或遇年荒時分用。
楊繼盛創書院、置學田,為臨洮的教育事業付出了心血。他的付出在他身後得到了回報,迤明以降,考諸隴上進士名錄,臨洮人氏多列其中,此皆楊繼盛開創之功。
2、開煤山、肅褐市:
狄道縣西南80里有煤山。煤山地居鎖林峽(即今黑甸峽),有兩處可供採煤,一處在陝西,一處在地竺寺前。燒柴的供應主要靠藏民販運,價格高於縣城。縣府多次派員與藏民協商未果,最直接是煤山開採後,將觸動藏民的實際利益。
楊繼盛了解情況後,利用自己的聲望,主動請命前往疏通。他與同去的四人“到則先攝之以威,次惠之以賞,由是煤利以開”,方便了當地百姓的生活。
“結褐”是邊民的主要謀生手段之一。嘉靖時,吏治已壞,官吏承差和書吏動輒巧取豪奪,或減價和賣,或以雜物易換,致使織褐者不得其價。一些以織褐為生的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故有號泣於道者,有求死於河者,”這種流弊為害甚烈。
楊繼盛為改變這種現狀,首先公出告示禁止公差人員購褐,由上司定價後交給縣府辦理,以杜絕公差減價易換的舞弊行為。過了一段時間,巡按派人到狄道購褐,楊繼盛不留情面,將差人拘禁起來,後經府掌印官說情才罷休。這件事情在官府中引起了強烈震動,各上司再也不敢派人來購褐了,百姓的收入也因此增加。
3、及疏園圃、核戶籍:
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經狄道縣境,經多年沉積,形成了自南而北的狹長谷地,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狄道城西一帶,多年來以種蔬菜為主,各戶的園圃也連成一片,從而為縣民生活提供保障。但多年的灌溉導致水渠的淤塞,蔬菜的產量逐年下降。楊繼盛及時招募各園戶予以疏通,使其得以恢復往年的規模,灌溉面積也增加了一倍以上。
狄道縣徵收糧草,沒有正規的官府文冊,只有書手的舊簿相傳。徵收糧草仍以舊簿為準,導致了“富者實減而貧者反增富者納輕而貧者反重”的嚴重後果。
為扭轉這一局面,楊繼盛將掌管私簿的手書召集起來,先算各戶的總數,次算一縣的總數,往日的弊端便暴露無遺,糧草數量比原來反而多出30石。楊繼盛在確查的基礎上,將應徵糧草的輕重分為三等,按各戶擁有的土地均攤,使從前游移於其間而得利者無隙可乘。
戶籍核查多出的30石糧草,楊繼盛並沒有隱瞞,而是如實上報。經過請示上司批准,這些多餘的糧食用於購置學地。他的意義不僅在於此事本身,而在於它即解決了府縣生員的後顧之憂,使狄道的吏治有跡可循,也使它的教育事業得到有力支持。
個人著作

歷史評價

鄢懋卿:此何用卜,繼盛負海內重望,徐階得意門生,階一日當國,繼盛出而佐之,我輩無遺類矣,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徐階:萬物稟氣以為命,公生其中得厥正。位卑身仆益自奮,君恩必報以死殉。人心為憤地為震,歲星一終天乃定。群奸澌滅主明聖,易名建祠錫贈廕。制詞前後相輝映,嗟公一死重孰並。我銘揭之為世鏡。
王世貞:嗚呼,國家之所以為楊公者,足矣。當公再上疏再得罪以死,天下(闕)公之忠,痛公之冤,而不知公之功實在社稷。天下(闕)先帝之怒,公至僇其身,而不知再用公之言以格鸞嵩之奸,於後天下知,今上仁聖,數用言官言褒卿公,而不知其陰體,先帝之遺意。嗚呼,公可以含笑地下矣。
屠隆:劉忠愍球、鄒吉士智、黃少卿鞏、楊忠愍繼盛、沈少卿煉、劉侍御台批鱗折檻,竟殺其身,龍比之儔哉,百鍊之剛,則楊忠節最盛乎。
谷應泰:獨惜世宗自負非常,而明殺輔臣,始於夏言;明殺諫官,始於繼盛。
王夫之:直擊嚴嵩,而椒山之死以正;專劾魏閹,而應山之死以光。
清帝順治:朕觀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諫之臣往往而有,至於不為強御,披膈犯顏,則無如楊繼盛。而被禍慘烈,殺身成仁者,亦無如楊繼盛。
汪有典:嗚呼!士君子圖事揆策,不患乎言之不驗,患乎驗矣而君不信,信矣而暮用之不誠也!若公之竭智盡忠,帝之悔悟寵錫,斥未久而賜還官,一歲而屢遷。臣主相知,固已入肘腋而通寤寐。則當轉圜加膝之時,乘疾雷破竹之勢,為除惡務盡之謀,區區恃有獨契耳!公嘗謂同年友王公繼津曰:“君子才當大展,姑畜斂鋒銳,勿徒惟盡其心,而為忠之大者。”然則公之自愛,眾可知矣。公初亦欲請告山居涵養數年,然後出而任事,及一歲四遷,則又自嘆:“天下成就,用之太早,豈非在我,無可如何!”而世且詆公以愚戅取重禍,此世所以多亂臣賊子也。

乾隆壬戌年(1742年),馬長淑題詩一首:贍拜孤忠遇象賢,捧來手跡當依然。非關鐵畫銀鉤筆,自愛忠肝義膽傳。磊落丹心留汗簡,崢嶸浩氣滿雲箋。鴻毛泰岱胸中寶,刀鋸何曾介眼前。
大學士劉墉慨然題跋:頑懦從來不汗顏,坊民以此尚踰閑。捐生那計終無補,知死猶聞重似山。何日墓門飛鳥去,只今祠屋夜鳥還。平生講席留足跡,蕭瑟松風晝掩關。
乾隆年間,任工部右侍郎的關省欽留言:此先生授命前一夕手跡也。每句以朱圈作讀,無一筆輕率,無一筆之不近於道。慷慨從容,信所謂無求生以害仁者矣。
蔡東藩:①至若仇鸞之創開馬市,取侮敵人,楊繼盛抗疏極言,其於利害得失,尤為明暢,世宗幾為感動,復因仇鸞密陳,以致中變,蓋胸無主宰,性尤好猜,奸幸得乘間而入,而忠臣義士,反屢受貶戮,王之不明,豈足福哉?②蓋嚴、仇互攻,嚴賊之勢,雖一時未至動搖,然譬之治病者,已有清理臟腑之機會,楊繼盛五奸十大罪之奏,正千金肘後方也,暫不見用,而後來剔除奸蠹,仍用此方劑治之,楊公雖死,亦可瞑目矣。且前諫馬市,後劾嚴嵩,兩疏流傳,照耀簡策,人以楊公之死為不幸,吾謂人孰無死,死而流芳,死何足惜?至若張氏一疏,附驥而傳。有是夫並有此婦,明之所以不即亡者,賴有此爾。
《明朝那些事》:①楊繼盛,即使再過500年,這個名字仍將光耀史冊。②歷經磨難,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強權,雖死無懼,叫做勇氣。
逸聞趣事
據楊繼盛在《自書年譜》中記述,他在幼年時模樣奇異,頭長而頗為圓大,鄰居都認為這是壽星頭。
家族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六世祖 | 楊百源 | —— |
五世祖 | 楊述正 | —— | |
高祖 | 楊進 | —— | |
曾祖 | 楊俊 | —— | |
祖父 | 楊青 | —— | |
父親 | 楊富 | —— | |
母親 | 曹氏 | 同縣民曹忠室之女。 | |
平輩 | 長兄 | 楊繼昌 | 楊繼盛同母長兄。 |
次兄 | 楊繼美 | 妾陳氏所生。 | |
—— | 妻子 | 張氏 | 胡村張杲次女。 |
子輩 | 長子 | 楊應尾 | —— |
次子 | 楊應箕 | —— |
後世紀念
楊公祠建於金線胡同,正殿三間,正中塑楊繼盛像,正殿兩旁各建碑亭一座,亭內各豎一碑,一碑刻楊繼盛劾仇鸞的《罷馬市疏》,一碑刻《劾嚴嵩疏》。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將清世祖福臨御製文兩篇刻碑立於祠內。楊公祠大門外有一牌坊,寫有“表”,祠後另一牌坊寫“旌忠坊”。金線胡同楊公祠建成後三十三年,人們認為此處風水欠佳,於是又在皇華館街建了第二座楊公祠(即旌忠祠),院中立有大學士孫承宗撰寫的《旌忠祠碑記》,前門有“昭代忠臣坊”一座。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時,又增“成仁坊”一座。
清世祖福臨曾御製《褒忠錄序》、《褒忠錄論》;清高宗弘曆為楊繼盛畫像題詩。
史料記載
《楊繼盛自書年譜》《兵部武選員外郎贈太常少卿謚忠愍楊繼盛墓志銘》
《楊忠愍公行狀》
《續藏書·卷二十三·忠節名臣》
《罪惟錄·卷十三·諫議諸臣列傳中》
《明史·卷二百十九·列傳九十七》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楊繼盛的好友、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所創作的《鳴鳳記》中,任兵部車駕司主事的楊繼盛上本奏參奏仇鸞叛逆大罪。後力言收復河套的丞相夏言遭嚴嵩讒害,夏夫人在全家遠徙廣西途中,於宣山驛遇貶此為驛丞的楊繼盛。楊繼盛知夏家不幸事,悲痛交加,即備車轎送夏夫人至徙地廣西全州,並致書馬平縣一舉人,讓他多方關照夏夫人。
不久,仇鸞陰謀敗露,楊繼盛被升為兵部武選司員外郎。他為除奸黨,彈奏嚴嵩無道,燈下草本,寫得手指流血仍不止,置身家性命於度外。
這一言辭激切的奏章,激怒了皇帝。楊繼盛被斬首,夫人張氏也刑場自刎,幼子與家奴被遠徙外地。
王世貞在《鳴鳳記》中,將楊繼盛等反對嚴嵩的十位大臣稱為“雙忠八義”,把他們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喻為“朝陽丹鳳一齊鳴”。
戲曲形象
1934年戲曲《楊椒山彈劾嚴嵩》:高慶奎飾演楊繼盛。
1959年戲曲《楊繼盛》:關正明飾演楊繼盛。
2009年戲曲《鳴鳳記·寫本》:張衛東飾演楊繼盛。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十三密殺令》:江漢飾演楊繼盛。
1999年電視劇《海瑞斗嚴嵩》:江圖飾演楊繼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