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手空拳闖天下
艱難的童年王睦良先生祖籍廣東澄海縣外砂鄉,同泰國正大集團創辦人謝易初是同鄉,第二代華裔。
王睦良之父半個世紀前南渡暹羅(泰國),但因文化程度不高,只能以出賣勞力為生,肩負著養活全家十口人的重擔。在這個多子女的華人勞工家庭里,排行第四,從小在貧苦中度日子。他的父母無力為他交納學費,他只能以羨慕的眼光看著鄰居的孩子們背著書包去上學。
但他渴望讀書上進,不因家貧而放棄學習的機會,過早開始 “半工半讀”的艱難生涯,是他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匙,12歲那年,他給鄰近販賣豬肉的私人商販當小幫工,每天凌晨五點就去搬運、切割豬肉,趕早集賣肉,連續工作八小時才下班,下千又匆匆忙忙地趕到一所泰文學校去讀書。皇天不負有心人,他有幸遇上一個善心校長。這位校長體諒他家貧困、欣賞他的好學精神,允許他免交學費。王睦良就這樣半工半讀地念了兩年泰文。
十四、十五歲時,他在一家盤碗鋪打工,同時在夜校補習泰文的國中課程。每當期末考試來臨之際,他就需要向老闆請假,不料碗鋪的老闆不準他請假,還挖苦說:“去年考試你請假,今年考試你又要請假,你是要當狀元,還是要幹活兒?”
逆境是強者磨礪意志的試金石。 15歲的王睦良已經是個很有主見的人。當面臨求學與就業的抉擇時,他毅然地選擇了前者,順利地通過了國中畢業考試,然後再去店鋪上班,不料老闆扔給他一個“白信封”,讓他嘗到了“炒魷魚”的滋味。
16歲的王睦良,是一家木匠鋪的學徒工,同時又是泰國文夜校高中生。他決心繼續半工半讀,用超人的毅力完成學業,可是木匠鋪老闆要求他早晨六點半上班,晚上六點才下班,整天創木頭,體力勞動時間超過10小時,晚上再趕到“夜校”上課,令小小年紀的他竟有體力不支之感。
王睦良可以說是個 “有福之人”,每當他陷於困境時便有好心人伸出求援之手。當時教中文的黃魂中學需要找一個隨校車接送學生的工人,有個朋友推薦他去擔任“隨車員”。這樣,他既有工資收入可以餬口,又有校舍可供住宿,還可作為“旁聽生”的學習,可謂三全其美。
三年以後,王睦良在人生旅途中創造了第一個奇蹟:“旁聽生”的學習成績超過了“正式生”,他順利地通過泰國教育部主辦的中文師資考試,年方弱冠即應聘成為公立大同學校的中文教師。
他像勇於跳龍門的鯉魚一樣,由學徒工、“隨車員”一躍而為有文憑的知識份子、人類“靈魂工程師”,在打工和求學的奮鬥之路上踏出兩行堅實而江河的足跡。
創辦聯華展宏圖
投身工商創辦"聯華"60年代初期,王睦良決心投身於迅速發展的工商實業。他從教育界轉行乾起小小的家庭工業,經營鐵絲衣架,幹了一年手工業的“個體戶”。在推著小車到商業街送貨的途中,他注意到新興的養料製品花樣翻新,銷路甚好。他斷定以後養料工業必有大發展,便以微薄資本買了一台手搖式制塑機,辦起了“聯華公司”。
聯華公司草創伊始,王睦良既是公司經理,又是作業工人,艱苦奮鬥,獲利頗豐。他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逐漸參與創業,兩年後發展到四台機器,並逐步添置半自動制塑機。
1967年,王睦良在北欖府新城縣購地兩萊,興建較大工廠,註冊了“聯華塑膠兩合公司”。他重視產品質量,不斷改進設計,精益求精,使聯華公司的塑膠製品以新穎的款式、鮮艷的色彩、合理的價格打入各地市場,更以發貨及時、講究信譽得贏得客戶的好評。
王睦良深知創業維艱,萬事開頭難。他凡事親力親為,既有遠期目標,也有近期規劃,他常說,做事業要注意到其永恆性,就是說,做事業在方針上、在原則上要時刻保持初衷、不讓其脫節。然而,事業畢竟是事業,單保持還不夠,還應發展,不斷開拓奮進,才能使其宏偉藍圖成為現實。
他比喻說,在社會上做生意,有道是商場如戰場,但以誠信取勝才是正道。他有自己的經營原則:若以欺瞞手段去賺錢,即使可以飛黃騰達,他也不願意為之。
不過,王睦良對於商業機會是十分珍惜的。80年代前後,他看到羽翼慚豐的“聯華”向外發展的機會來了,便大舉向海外市場發展,雖增建工廠,擴大生產,它的產品仍供不應求。在向外拓展的過程中,聯華公司終於在泰國塑膠界脫穎而出,舉足輕重,領導新潮流。
1986年,正值泰國經濟騰飛,爭當亞洲“第五條小龍”之時,王睦良大展宏圖,投資1億餘銖,在曼谷效區新興工業區的黃金地帶一舉購置地皮八十餘畝,並大興土木,擴建新廠,註冊了“聯華塑膠廠有限公司”。
當今的“聯華”已成為一個擁有雄厚資本與技術力量,由11家不同的專業公司組成的大型工商業集團,是一個本國資本占大股、同時引進外國資本與技術,其機構所生產的塑膠製品,包羅了家庭、辦公室、工廠等一應物品,品種多達200多種,花樣新穎、實用,廣銷泰國70多個府。此外,它還生產配套用的電機、電器製品,遠銷世界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延伸到歐美、中東等地區。目前,王睦良董事長管轄下的聯華塑膠集團,已成為雄踞湄南河畔的工業之林。
1989年秋天,當聯華集團的新廠房落成投產之際,泰國工商界2000多2位嘉賓前往祝賀,泰國樞密院大臣主席仙耶教授在致詞中稱讚王睦良先生創辦的聯華公司,是一家忠誠的企業,它的產品精良、對用戶忠誠、對工人關心照顧,對泰國經濟和社會公益事業也有很大貢獻。
在塑膠業界已取得驕人成就的王睦良依然是過去的作風——他沒有忘記創業的甜酸苦辣。不因自己是集團的董事長,就當個甩手掌柜。他說,既是工業,就是從工始。而從事工業,又能達到預定的目標,第一離不開刻苦耐勞,二要有牛馬精神,三應該有備而來,還要有同心協力的夥伴,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標,凡事就輕而易舉了。
目前,王睦良的事業已達日麗中天的境地。但奮鬥者的人生觀,令他永不滿足,從不言休。他仍然扛著大旗,站在前線,指揮作戰。他說,目前的泰國塑膠工業,還可以進一步有所作為。因為它符合泰國經濟狀況,與正在發展的泰國前進的步伐合拍。現今,泰國民眾大多數還過著比較簡單的生活,經濟一般還在較差的情況下,塑膠用品正適合大家的需要。同時,這些年來泰國等鄰近國家,在新的世界格局裡,正以戰場為商場。王睦良認為,這對聯華和泰國塑膠業者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王睦良獨到的眼光,使他具有華人的 “快半拍商法”。他除了開拓泰國本土以及原有的市場外,還將觸角伸向中國。1989年,他榮幸地接受中國國務院僑辦的邀請,作為泰國中華總商會推薦的“泰國中青年企業訪華團”的成員與秘書,於中華人民共和國40周年慶典之日,到他的祖籍國考察工商業。此後,他親自到哈爾濱、大連、遼寧考察、洽談生意,並於前些時候同哈爾濱塑膠廠簽訂了契約;爾後又同遼寧省遼陽市在曼谷簽訂了合作的意向。他對大陸走上市場經濟的不歸路充滿信心,決心在中國大陸開辦塑膠業的第二春。
華裔在當今之際刻意追求走向國際化的同時,也注意經濟多元化。日本南康文在《華僑商法的秘密》一書中談到華僑成功其中一條奧秘就是: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王睦良也深明其中道理。他曾在致筆者的信函中稱,塑膠廠方面之經營順利地達到所預訂之目標。
他還在塑膠經營順利達到所預訂的目標時,向多元化發展,“不在一棵樹上吊死”。於是他把戰略轉移到當今投資熱點的房地產,在泰國東海岸羅永府羅永海濱私人投資建設8層樓高級公寓,取名“羅永聯華別墅”;在北欖府拍巴玲縣私人投資建設3棟5層樓的高級公寓,取名“拍巴玲聯華公寓”……這些投產項目,對於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也為他的財富提升又添一翼。
事業成就
王睦良的奮鬥與努力,就是要在激烈的商戰中,去搶占有利的橋頭堡,去鑄造新的輝煌,獲取新的榮光。這個想當狀元的王睦良,以他事業巨大成就,聲名遠播,曾在1989年被泰國工商界遴選為該年度的“模範事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