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三國前屬苦縣地,後屬谷陽,唐屬真源縣。宋、金屬衛真,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均屬鹿邑。
1948年解放,1952年設王皮溜鄉,1953年設鹿邑第二區,1956年5月改稱王皮溜中心鄉,1956年10月改為鄉(這時全縣為35個鄉);1958年4月調整為中共王皮溜管理區(全縣共10個管理區);1958年8月成立王皮溜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復王皮溜區,1965年4月改區為公社,1983年撤社改鄉,1990年經省政府批准撤銷王皮溜鄉設定王皮溜鎮至今。
地理環境
王皮溜鎮位於鹿邑縣城東南10公里處,落於白溝河岸南。理位置東經115°32′,北緯33°43′。地理位置東經115°32′,北緯33°43′。東鄰安徽省亳州十河鎮,南隔清水河與鄲城縣的張完集、汲水兩鄉相望,西鄰觀堂鎮,北與城郊鄉接壤,東北和太清宮鎮、鄭家集兩鄉鎮毗鄰。東西長12公里,南北長11公里,總面積7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496畝。
全境地勢平坦,屬豫東平原。白溝河、幸福二河、幸福三河、清水河由西向東在境南穿過,與東、中、西三條幹渠及衛華河把全鎮分成14塊。境內地勢較窪,水利資源豐富,建有李樓水閘。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412,年降水量在600—800毫米之間,無霜期為220天。
行政區劃
區劃
全鎮轄3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142個自然村,總人口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占4%。24個村委會為:王皮溜居委會、 劉各村委會( 閆莊、劉各、何莊、安莊)、普小莊居委會、普元居委會、劉大莊村、張斌營村(馬莊、大安莊、小安莊、三安莊)、張莊居委會(盧莊、張莊、康墩、劉莊、魯各、程莊)、大林莊村、閆棗園村、姚莊村、小谷莊村、張寨村、王小廟村、陳窪村、小安莊村、馬莊村、王樓村、龔店村、龍莊村、李堆村、范橋村(前寨子、范橋、張朱莊、瓦房莊)、小廠村、閆灣村(閆灣、閆樓)張樓村(張樓、白貢莊、梁莊、斜朱樓)、鍾莊村、潘莊村、郝莊村。
郵編代碼
王皮溜鎮郵編:477273
王皮溜鎮代碼411628104 (以下~代表為411628)
~001王皮溜居委會 ~002普小莊居委會 ~003普元居委會 ~200劉大莊村 ~201張斌營村 ~202張莊居委會 ~203大林莊村 ~204棗元村 ~205姚莊村 ~206小谷莊村 ~207張寨村 ~208王小廟村 ~209劉各村 ~210陳窪村 ~211小安莊村 ~212馬莊村 ~213王樓村 ~214龔店村 ~215龍莊村 ~216李堆村 ~217范橋村 ~218小廠村 ~219閆灣村 ~220張樓村 ~221鍾莊村 ~222潘莊村 ~223郝莊村
經濟發展
全鎮有4個較大的集貿市場,即 王皮溜、張次樓(新村),張彬營、小廠、李牌口。王皮溜在清光緒年間就是鹿邑縣48個集鎮之一,方圓百公里有名的大集。現是鹿邑縣東南較大的農貿中心和物資集散地。
王皮溜鎮逢單日集,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四月十八日、六月二十三日,臘月初三有古會。每逢集會,一街兩旁大小商店出售各種商品,雞魚肉蛋、山珍海味、日用商店、食品糖果、名酒名煙,新穎服裝、各種布匹,琳琅滿目。1990年商品銷售額達2000萬元。
土特產有普家熏雞,肉質鮮美,骨頭清香。
社會發展
教育事業
建國前,王皮溜鎮文教衛生事業十分落後。建國後有較快發展。1950年成立王皮溜中心國小,1958年創辦了國中,1969年辦起了高中。現有王皮溜一中、王皮溜二中兩座中學(過去設有張彬營中學、閆樓中學,閆樓中學於1986年取消),國小27所。
在90年代時王皮溜曾辦有農校一所。有主職和兼職教師7名,每年培訓農業技術人員700人次,其中一個中專班(學制三年),是國家廣播電視學校的分校,幾年來畢業生75名,成為全鎮農業生產中的骨幹力量。農校被國家農業部授予“農廣教學用結合先進集體”,並獎金杯一個。
衛生事業
衛生事業方面,各行政村都有醫藥鋪,鎮有衛生院,面積8公頃,各種醫療器械俱全。鎮辦敬老院受到省、地、縣的嘉獎。組織了老年委員會,為老人提供了各種服務。
城鎮建設
歷史上的王皮溜鎮是一個小集子,居住人口不足500人,街道狹窄,道路高低不平。而今的王皮溜鎮街道寬敞,柏油鋪路,樓房林立。主要街道7條,即欒城路,中華路、振興路,新生街、文昌街、智勇街、文衛街。
交通
主要公路有:鹿王公路(柏油路),王張公路(柏油路),自王皮溜至張彬營,東接安徽省木樓村,長8公里),王觀公路(自王小廟行政村至觀堂鄉,長9公里),普張公路(從王皮溜普小莊行政村至鄲城縣張完集鄉,長7.5公里)。全鎮有橋樑832座,其中主要橋樑15座;水閘12座,其中中型閘1座。
旅遊景點
王皮溜鎮名勝古蹟有:欒台遺址、武莊遺址、劉大莊新四軍留守處。
欒台遺址
欒台,位於河南省鹿邑縣城東南的王皮留鎮西2.5公里處,台高5米,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據考證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會同省文物研究所對鹿邑的欒台進行了發掘工作。通過發掘,發現了大量的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整個商代直至周時戰國早期的文化遺存及文化堆積。這與後來(1990年)在河南省杞縣裴村店鄉鹿台崗發掘的歷史文物遺存極其類似。結合在豫北冀南等地發掘的歷史文物遺存,專家們發現,鹿邑的欒台,在我國古代商民族與東夷民族的融合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所以考古工作者認為欒台是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整個商代直至周時戰國早期的文化遺存和文化堆積,是一座古文化遺址,先民們從大汶口晚期到戰國初期,一直在這欒台上生活 。專家們根據考古得到的證據推測欒台是民族融合的見證者。
武莊遺址
武莊遺址位於鹿邑縣城南10公里的王皮溜鄉馬莊行政村武莊村北。這裡是一處孤堆型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約250米。近代曾在其上建廟,人稱“梅閆寺”。遺址東,北有一古河道環繞,俗稱“運糧河”現已湮滅,遺址北不遠有白溝河,南有清水河,均為淮河支流。武莊遺址為87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查時發現。1990年春為配合蘇、魯、豫、皖相鄰地區古文化研究課題的開展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450平方米,發現晚期墓葬十餘座和一批新石器時代的遺蹟,遺物。武莊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遺址。。
新四軍游擊支隊鹿邑劉大莊留守處
位於王皮溜鎮東南的劉大莊行政村村東南角,1938年冬,新四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彭雪楓領導的抗日游擊隊留守處就設在該村。那時雖屬停軍歇馬,但卻是游擊支隊東進的可靠後方,有著它特殊的戰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