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 (1887—1957),字霖之,蕭山臨浦鎮人。我國著名地質教育家。1906年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讀格致科,並跟從德國學者梭爾格學習地質。1909年考取公費生出國留學。1911年赴德國弗賴堡大學攻讀地質學,1913年學成回國,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系教授,後在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任教,併兼任地質調查所工作。1918年起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執教。當時由於地質文獻參考資料稀少,王烈為悉心培養年輕地質人才,不辭勞苦,將德國學者李希霍芬所著《中國》一書,用筆譯或口譯向學生傳授。所教的課程有地質測量及地質構造、礦物學、高等礦物實驗、高等岩石學、光性礦物學、普通地質學、野外實習學等。期間,還先後擔任了地質系主任、總務長、理學院主任、秘書長、《自然科學》(季刊)編委會委員等職。
王烈一生熱愛地質,熱心教育,對地質的理論研究與實際調查尤為關注。他早期所寫的《河北省懷來縣八寶山煤田地質報告》,是我國最早的地質報告之一。20年代初,北大地質系學生楊健等發起成立地質研究會(後改名為地質學會),王多次資助經費,支持學會開展活動,並作題為《中國之支那海浸時代及崑崙海浸時代》的學術講演。1920年,甘肅發生大地震,王烈帶人前去調查研究,歸途中,在漢口一帶又作地質調查。中國古生物學中的“王烈石燕”,即為王當年所採集,由葛利普定名為新種。1950年退休後,不顧年老體弱,仍陸續譯著礦物岩學等書籍。
解放後,成立中國地質學會,王烈是26位創立會員之一。歷任該學會第一、二、三屆評議會評議員,第五、七屆評議會副會長;第三屆學會年會任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