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清

王源清,四川江油人,號唯竹,多次參加社會團體書法交流,並在全國第三屆中老年書畫大賽中獲金獎。

基本信息

簡介

王源清,男,生於一九五八年,四川江油人,號唯竹。自幼喜書法、篆刻,潛心研墨,習貼不懈。得蔡竹虛羅永嵩等高師指點,多次參加社會團體書法交流:作品參加全國〈荔枝杯〉、
〈炎黃子孫杯〉、〈九成宮杯〉獲獎;並在全國第三屆中老年書畫大賽中獲金獎。

人物事跡

孜孜不倦苦學雕刻

在江油書法界,作為江油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的王源清有“王一刀”之稱。無師自通的王源清能獲得這樣的美譽,跟他多年孜孜不倦,廢寢忘食的自學有著密切關係。今年49歲的王源清是江油市小溪壩人,自小喜歡印章雕刻。從讀國小識字開始,他就喜歡用小刀在土豆、紅薯、蘿蔔上刻字,之後蘸上墨水,到處“蓋章”,為此沒少挨父母的打。
1974年,王源清到一偏僻鄉村國小代課教語文。鄉村國小雖條件艱苦,但王源清一邊教書,一邊刻苦練字。經過幾年刻苦的練習,王源清的字越寫越好。
練字只是手段,刻字才是目的,因為字練好了,刻出來的字才會好看。寫不好字而想刻好字無異於緣木求魚。練刻字沒有材料怎么辦?王源清買來土豆、萵筍、紅蘿蔔之類的蔬菜練習。在村小几年,他幾乎都以土豆、萵筍、紅蘿蔔等蔬菜為主食,其目的就因為這些蔬菜在被他食用之前,能供他進行雕刻練習。
在蔬菜上練得得心應手了,王源清就在木頭上練習。村中木匠們做家具剩下來的邊角余料因此成了他的寶貝。
經過數年地實踐,王源清發現,楠木、梨木、紅木等木頭用來刻章最好,不僅木質細密,而且軟硬適度,下刀時的手感非常之好。

痴迷藝術辭去公職

王源清的特長被村幹部發現了,不久被調到鎮政府工作。從此,王源清視野開闊了,刻起章來更加得心應手。手頭略為寬裕後,王源清就開始購買各種玉石刻章。由於王源清工作出色,不久當上了鎮政府下屬的一家建築公司的副經理。
但小溪壩畢竟是一個小地方,全鎮會刻章的就只有王源清一人,王源清找不到人跟他一起切磋技藝,進步不大,心裡很苦悶。幾經考慮,他決定辭去公職,到江油來拜師學藝。他把意圖跟家裡人一說,馬上遭到強烈反對,“你有病啊,放著現成的‘皇糧’不吃,副經理不當,卻去做‘無業游民’!天天啃私章啃得飽肚子?”王源清說:“只要把章刻好了,也能養活自己”。父親反唇相譏:“你以為‘一刻千金’是說你們刻章的?錯了!那是形容時間寶貴!你都27歲了,也該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了。你辭去工作,哪個女子願意跟你天天啃私章吃印泥?”
但痴迷於藝術的王源清最終還是辭去公職,一心一意到江油城區學藝,那時是1985年。

苦盡甘來一舉成名

在江油市,王源清虛心向雕刻名家學習。由於王源清有基礎,悟性高,博採眾長,進步很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王一刀”的外號不久就在江油城區傳開。但真正讓江油刻章行業心服口服的,還是1988年2月那次江油刻章大賽。
1988年2月24日,國務院批覆江油撤縣建市。由於建市,“江油縣”原有的各級政府牌匾和公章必須全部更換。牌匾好說,公章雕刻卻比較棘手,因為公章代表政府發放公文,極為嚴肅,稍有紕漏,就會造成不良後果。
為了摸清江油刻章行業的水平,江油市公安局專門在全市範圍內舉行了一次刻章比賽,比技藝,更比速度,因為此時離建市儀式的舉行時間只有1個多月,公安機關急需通過比賽,尋找一位雕刻速度快,技藝精湛的行家擔當雕刻公章的重任。比賽結果,王源清在技藝和速度兩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同行!江油市公安局於是把全市所有公章的雕刻任務都交給了王源清。為了讓王源清按時完成刻章任務,江油市政府專門給他騰了一間房子做辦公室。
1個多月後,王源清按時按質完成了所有公章的雕刻任務,受到了江油市領導的表彰。
因為這次刻章,王源清的名氣大增。第二年,江油市政協派他代表江油參加四川省9市書畫雕章聯賽,奪得第一名,名噪川內。2005年11月,王源清參加由中國書畫報舉辦的第三屆全國中老年書畫雕章大賽,其雕章作品榮獲一等獎!

追求藝術永無休止

儘管王源清的刻章藝術在省內外已經很有名氣,但他對刻章藝術的追求卻永不滿足。如今王源清每天依然刻章不止,只要半天不刻章,他就渾身難受,雙手發癢。2003年5月,他到緬甸舉辦雕章作品展,回國時,他什麼紀念品也沒買,而是買了幾噸緬甸楠木,花高價運回國供自己雕刻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不論刻章還是雕刻藝術品,大多使用電腦和雕刻機。王源清認為,用機器雕刻,雖然能把人從繁重的手工雕刻勞動中解放出來,但機器雕刻出來的東西大多機械、呆板、程式化,缺乏美感。“江油不少地方的李白文化石都是用機器雕刻出來的,因而把書法的走勢和美觀抹殺了不少,這實在是跟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李白故里很不相稱。”
最令王源清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兩館一園”(李白紀念館、海燈武館、太白公園)現在正在創建國家級AAAA風景區,可作為“兩館一園”中的重要景點的太白公園的大門兩側,竟然光禿禿的沒有一副對聯或楹聯!作為江油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的王源清每次在開會時都要向有關部門提出這個紕漏,可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