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萍[革命烈士]

王海萍(1904——1932),原名朝鸞,字翔林。1904年出生於海南瓊山縣那流市(今海口市長流鎮)堂善村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祖上幾代均是文人。父親王國榜是當時府海地區有名的教師,曾任國小校長多年,母親陳氏。王海萍為家中長子,有弟妹五人。

人物簡介

王海萍烈士 王海萍烈士

王海萍

少年時,王海萍在瓊山縣第三區那流市國小、傳桂村儲英國小分別讀過書。1917年秋,考入瓊崖中學(今瓊台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他聰明好學,有“那流才子”之稱。1922年秋,他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後轉讀東華大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1925年5月“五卅運動”爆發時,上海的工人和學生掀起革命浪潮,開展反帝鬥爭,主海萍積極參加示威遊行、散發傳單、講演和罷課等活動,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由葉文龍、陳德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葉文龍、陳德華等聯絡在上海讀書的瓊崖籍進步青年,成立“瓊崖青年社”,主編並出版《瓊崖青年》雜誌,宣傳革命思想,王海萍常為此刊物撰寫文章。

經歷

1926年4月,王海萍到廣州投奔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並參與北伐,從事政治宣傳工作。後來國民革命軍第四師擴編為第十一軍,王海萍任該軍政治部宣傳股長。他積極地宣傳黨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宣傳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7年4月,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建立起南京國民黨反動政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王海萍從武漢趕往南昌,參加了周恩來、賀龍等同志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後隨起義軍從江西經福建入廣東潮汕地區。葉、賀起義軍在潮汕失敗後,王海萍受黨中央的派遣前往福建,任中共閩南特委委員,在艱苦、危險的環境中,深入漳州、廈門一帶工廠、農村、學校,聯絡各地在大革命失敗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的同志,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重建工會、農協,發動和組織工農運動。

1927年12月4日,根據黨中央關於“統一領導以廈門為中心的閩西南黨組織和以福州為中心的閩北黨組織”的指示精神,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在漳州成立,王海萍當選為省委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1928年1月,為了推進武裝鬥爭,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在廈門召開緊急擴大會議。會議確定黨的任務是健全擴大黨組織,領導農民抗捐抗稅、鎮壓土豪劣紳,實行土地革命,由武裝暴動轉為游擊戰爭,以至匯合為總暴動。同年2月10日,福建省委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廈門召開,會議選出了新省委常委會,羅明任書記,王海萍當選為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3月,平和縣廣大農民民眾在共產黨員朱積壘等領導下,發動武裝暴動。王海萍在為省委起草的《為平和暴動告工農兵民眾》、《致平和工友農友書》中,熱情謳歌和支持農民武裝暴動。平和武裝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它點燃了福建西南部農民武裝鬥爭的烽火。龍巖、永定、上杭等縣在鄧子恢、張鼎丞等同志領導下,先後爆發了武裝起義。為了形成一個鄉村武裝割據的局面,中共福建省委派王海萍到永定建立中共閩西特別委員會併兼任特委書記。7月初抵達永定後,王海萍即與張鼎丞、鄧子恢等成立閩西特委,率領永定、龍巖、上杭三縣的農民武裝攻打龍巖城,因敵人防守嚴密。屢攻不下,遂將農民武裝轉移到龍巖白土集中整編,正式成立3個團,成立閩西暴動總指揮部,王海萍任總指揮,以永定溪南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8月,王海萍任省委候補委員、宣傳部長,主編省委機關刊物《烈火》。在福州鼓山秘密舉辦黨員訓練班,隨後又在廈門舉辦中共閩南、閩西各市縣委員會負責人培訓班。王海萍在閩西特委工作時間雖短,但為日後在永定成立溪南區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9年春,毛澤東、朱德、陳毅同志率領紅四軍入閩,創立和發展閩西革命根據地。5月,王海萍任福建省委常委、軍事部長兼農民部長,不久任福建省軍事委員會書記,貫徹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指示,在廈門、福州秘密建立工人自衛隊和赤衛隊,對黨員加強軍事化訓練,輸送優秀工人到革命根據地參加紅軍,並在永春縣、安溪縣、同安縣等縣建立農民武裝,開展游擊戰爭。至1929年底,福建全省已有20多個縣建立起黨組織,黨員達3000名。

1930年2月,王海萍當選為福建省委執行委員會委員、省軍事委員會書記兼省委宣傳部長。同年3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在閩西特委協助下,王海萍將閩西各縣的農民赤衛軍6個團3000多人,組編為工農紅軍第十二軍,直接歸中共中央和紅軍前委領導。5月25日,由羅明(省委書記)、王海萍(省軍委書記)、謝景德(省委組織部長)、王德(團省委書記)和陶鑄(省軍委秘書)等五人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在廈門組織武裝劫獄,營救出被捕的40多位同志。同年夏,王海萍代表福建省委赴上海參加全國蘇維埃區域代表大會籌備會。返回後,他傳達了會議作出的關於“閩西蘇區和紅軍為廣東領導,命令閩西紅軍進攻東江、潮汕,奪取兩廣,會師武漢”的錯誤決定。此次會議中李立三的“左”傾錯誤遭到省委羅明、王德等領導同志的抵制和反對,經過爭論,王海萍同意了羅明、王德等同志的意見,並向中央作了報告。中央卻批評福建省委犯了“右傾保守和地方觀念”的錯誤,責令省委應無條件地執行中央政治局的決議,致使閩西紅軍在軍事上遭到失利,黨在白區的工作也受到影響。9月,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李立三的“左”傾錯誤。

1931年1月,羅明、王德等同志先後調往上海黨中央另行分配工作,王海萍接任福建省委書記。在以他為首的福建省委領導下,各地的農民武裝鬥爭此起彼伏,不斷發展。但國民黨反動派更加瘋狂地鎮壓革命活動,到處派遣軍警、特務,搜捕共產黨的地下人員,破壞黨的組織。3月25日,秘密設在廈門鼓浪嶼的福建省委秘書處和宣傳部被敵人破壞,省委常委兼秘書長楊適(峻德)、省委宣傳部長李國珍和秘書處幹部梁慧貞(王海萍的愛人)等同志被捕,先後犧牲。王海萍幸得鄰人通知才幸免於難。黨的組織被破壞後,王海萍立即與鄧子恢、蔡協民等一起建立省委辦事機構,繼續領導革命鬥爭,並於3月底前往上海,向黨中央匯報情況和接受新的任務。黨中央決定暫不重建福建省委機關,福建白區的鬥爭以分別成立廈門、福州2箇中心市委來領導的辦法解決。7月17日,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成立,王海萍任市委書記兼軍事部長,繼續領導廈門、漳州、泉州的革命鬥爭。

1932年4月,王海萍會同陶鑄、鄧子恢、蔡協民等領導地方黨配合毛澤東、聶榮臻等率領的東路軍解放了漳州城。由於王海萍在漳州的公開活動中暴露了身份,被國民黨特務識別並秘密跟蹤,東路軍撤出漳州,實行戰略轉移並返回江西後,王海萍秘密返回廈門,繼續領導廈門中心市委的工作。6月,由於叛徒出賣,王海萍在秘密接頭地點廈門中山公園被捕,不久慘遭殺害,時年28歲。1951年瓊山縣人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人物事跡

1931年初,福建省委書記羅明調到上海,由王海萍代理省委書記。在王海萍的領導下,福建各地的農民武裝鬥爭如火如荼地發展。當時王海萍的妻子梁慧貞亦在省委秘書處工作。3月25日,設在廈門鼓浪嶼的省委秘密機關突然遭到敵人的破壞,省委常委兼秘書長楊適、宣傳部長李國珍及梁慧貞(正懷孕數月)等不幸被捕並遭殺害。王海萍獲知一批忠實的同志犧牲的訊息後,以堅強的共產黨員人生觀,懷著沉重的悲痛心情,立即向黨中央和羅明報告,說:“我絕不怕困難,不因此悲痛消極,只有再接再厲的前進,為同伴們算總賬”。在去向黨中央匯報工作的途中,他一遍又一遍的低聲地唱著《國際歌》,唱得悲壯激昂,並不斷地鼓勵跟隨的同志“不要哭了,革命總是要犧牲的。幾位同志犧牲了,還有全省幾千個同志在奮鬥,共產黨人是殺不盡斬不絕的……”這是共產黨員充滿著對黨赤膽忠誠,對敵刻骨仇恨的感情的巍然表白。

王海萍從上海回到廈門後,又以高度的革命熱情投入戰鬥。7月,福建不再設省委,改設廈門和福州兩個中心市委。此時,王海萍被任命為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書記兼軍事部長,繼續領導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地區16個縣市的革命鬥爭。在他的領導下,閩南各地的革命武裝迅速壯大,革命根據地不斷發展。

1932年4月,毛澤東、聶榮臻等率領紅軍攻打漳州。王海萍從廈門趕到漳州迎接紅軍,向毛澤東匯報情況,聽取毛澤東的指示。他發動漳州地區的武裝力量和地下黨組織,密切配合紅軍作戰,取得了攻克漳州的勝利。在漳州中山公園舉行的慶祝大會上,王海萍首次露面,在台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熱烈祝賀紅軍攻克漳州,號召漳州人民行動起來,支援紅軍,為鞏固和發展勝利而鬥爭到底。之後王海萍秘密從漳州回到廈門,繼續領導廈門中心市委的工作。7月,王海萍到廈門中山公園秘密接頭。國民黨便衣特務猛撲過來,緊緊抱住他。王海萍臨危不懼,英勇地跟敵人搏鬥。在搏鬥中,他頭部負傷,鮮血如注,因寡不敵眾,終於被捕。敵人逮捕了王海萍後,企圖從他口中獲得共產黨的機密,便採取利誘、嚴刑拷打等手段。王海萍堅貞不屈,寧願犧牲自己以保護黨組織、保護革命同志,不久被敵人殺害,時年28歲。當年10月25日,福建黨組織在悼念王海萍犧牲時認為“……王海萍是忠實的無產階級戰士,盡了他最後的天職,他的犧牲是福建黨的一個不可撫摸的巨創,我們行列中一個不可填補的空隙”。

1951年8月15日,瓊山縣人民政府給王海萍烈士家屬贈送“功在人民”匾額,以志永久存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