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沁,女,武漢人,1961年1月出生,漢族。博士,教授。現為北京科技大學“微體系結構與積體電路實驗室”主任。國際工業無線標準ISA100.11a(SP100)、IEEE 802.15.4標準組的Voting Member,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感測器專委會委員,國家級項目/基金評審專家,《計算機研究與發展》雜誌編委。
論文著作
近期發表的與本項目有關的主要論文目錄:
Phase diagram and optical conductivity in the one-dimensional spinless Holstein model, Qin Wang, Hang Zheng and M. Avignon, Phys. Rev. B 63, 14305 (2001).
Phase diagram and correlation function of a spin-Peierls system in the ground state: effects of the quantum lattice fluctuations,Qin Wang, Hang Zheng and Hong Chen, Phys. Rev. B 65, 144425 (2002).
Effect of quantum lattice fluctuations on the optical-absorption spectra of halogen-bridged mixed-valence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 Qin Wang and Hang Zheng, Phys. Let. A 280, 1-2, 81 (2001).
Nonadiabatic approach to dimerization gap and opt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the Su-Schrieffer-Heeger model,Qin Wang, Hong Chen and Hang Zheng, Phys. Rev. B 66,174305 (2002).
Effect of quantum lattice fluctuations on the density-of-states of halogen-bridged mixed-valence transition-metal complexes,Qin Wang and Hang Zheng, Physica B 275, 4, 360 (2000).
Quantum lattice fluctuations in a model electron- phonon system,Qin Wang and Hang Zheng, Phys. Let. A 260, 99 (1999).
Non-adiabatic approach to optical conductivity in the one-dimensional half-filled Holstein model,Qin Wang and Hang Zheng, Phys. Let. A 314, 304 (2003).
Quantum lattice fluctuations in the molecular-crystal model,Zhiguo Lu, Qin Wang, Hang Zheng, Physica B 334, 323 (2003).
Effects of lattice fluctuations on Peierls distortion in a one-dimensional Holstein model,Zhiguo Lü, Qin Wang, Hang Zheng, Phys. Rev. B 69, 134304 (2004).
Nonadiabatical approach to the Dzyaloshinsky-Moriya interaction in the XY spin chain coupled with quantum phonons, Qin Wang, Hang Zheng, Phys. Rev. B 70, 184405 (2004).
教育經歷
2006.2-2007.8 美國哈佛大學“大規模積體電路實驗室”做訪問學者,從事低功耗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研究;
2005.8-2006.1 美國康奈爾大學“無線網路實驗室”做訪問學者,從事低功耗無線感測器網路協定研究;
1994.9-1998.3 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獲工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計算機體系結構與微處理器晶片設計;
1990.1-1992.12 日本做訪問學者,從事計算機軟體工程、嵌入式系統研究工作;
1982.9-1985.7 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獲理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作業系統與軟體支撐環境;
1978.9-1982.7 北京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獲工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4.11-今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微體系結構與積體電路實驗室”主任;
1998.4-2004.11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3.1-1998.4 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計算機系副主任/主任;
長期從事計算機系統結構、微處理晶片設計、低功耗技術、嵌入式技術和系統軟體的研究工作,在微處理晶片及其指令集和體系結構設計、SOC低功耗的設計與實現等領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協定處理器的體系結構、通信機制及協定處理器專用指令集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時在軟硬體協同設計、網路協定、能耗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和實踐經驗。發表論文80餘篇;獲得微處理器相關中國專利授權5 項,獲得無線感測器網路相關中國專利1項,射頻定位相關1項中國專利;向IEEE 802.15.4e標準組提交2項提案。
研究經歷
2008-今:承擔“863”探索項目“負載自適應的低功耗異構多核網路處理器研究”。
2005-2007:與美國哈佛大學Woodward Yang教授合作,完成:i)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能量消耗機理研究,提出了面向功耗控制和功耗管理的能量模型;ii)完成對基於IEEE 802.15.4a標準器件的測距與定位性能分析;iii)共同發明射頻定位專利技術,完成室內定位系統IPS(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的原型系統設計。
作為副組長參與863項目“基於感測器網路的深遠海環境監測平台關鍵技術研究”,完成支持CDMA機制的水聲擴頻通信系統的設計。
承擔“無線感測器網路用於冶金設備故障診斷”項目,實現網路規模為418個節點的冷軋廠連退爐軸承溫度監測系統。
2004-2005:研究可重構人工神經網路處理器的設計平台,設計了套用於智慧型控制系統中的可重構人工神經網路處理器,在項目中主要負責可重構的人工神經網路處理器體系結構的設計、可重構單元的設計、以及特定人工神經網路處理器中的映射算法。
2003-2005:研究具有粗粒度可重構單元的數字加密處理器,設計出了一種基於DES/3DES,AES以及其它加密算法的可重構的加密處理器,在項目中主要負責可重構單元的設計、可重構加密處理器體系結構的設計、用戶接口的設計。
2001-2005:以課題負責人身份承擔北京市科技重大項目“數位電視有線傳輸技術開發”(京科技發188號)的子項目“互動式有線數位電視信道傳輸核心技術研究”,與美國加州弗里蒙特DigiBroad公司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工作。主要負責低功耗VLSI DSP設計,包括:FIR濾波器、鎖相環時鐘恢復、數字式鎖相環(DPLL)、自動增益控制(AGC)、均衡器、載波恢復等;同時完成了包含物理層和MAC/LLC層寬頻通信的片上系統(SOC)設計,並取得了如下成果:研製出支持DVB-C的有線數字高清晰電視通信信道解調晶片(Jupiter),於2003年4月在台灣台積電(TSMC)以0.25u工藝流片成功。完成符合Euro DOCSIS電纜調製解調規範的嵌入式協定棧的設計。整個項目於2005年8月通過北京市科委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