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78年高中畢業後,到京郊農村插隊兩年;之後考上北京師範學院(今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豐臺第七中學從教7年;
1991年進入《中國教育報》當記者;
1998年從報社總編室主任的位置出來,任職教育部辦公廳新聞處處長;
2003年4月任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
2008年7月18日,任語文出版社社長。
2017年11月28日,因年齡原因,免去王旭明語文出版社社長職務。
離職信息
2017年6月21日晚間,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其個人微信朋友圈發布訊息稱,其本人即將告別職場。
發言風格
作為國內比較有個性的發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時曾飽受爭議,經常由新聞發言人變成新聞當事人。有評價說:“他能夠在這個位置上乾5年,已經是奇蹟了。” “我會把要求澄清的內容搶在第一時間進行解釋和澄清。這是考驗新聞發言人及時應對的水平和能力。”王旭明說,他當新聞官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服務,在擔任新聞發言人之前,他曾經當過5年新聞處處長,那個崗位培養了他對媒體的服務意識。5年時間,100多場新聞發布會,上千次記者採訪中,王旭明恪守著這一信條。他說:“想要把政策說明白,念檔案看似最明白,其實並不明白,要把那些內容吞到肚子裡滾爛後再用自己的話反嚼出來,才能讓記者明白,讓百姓清楚。而這個過程還要儘量做到形象、具體、生動、有效。” “我在記者崗位上幹了7年,我了解記者工作,知道哪些內容是記者想要的,也知道什麼樣的新聞發布方式能吸引記者的眼光。”王旭明對此一直十分自信。 在當記者和教育部辦公廳新聞處處長之前,王旭明還有過7年的教師經歷。“如果鐵道部的新聞發言人沒有在鐵路一線的工作經歷,衛生部的新聞發言人沒有當過醫生、護士,教育部的新聞發言人沒有當教師的經歷,那他們在新聞發言人崗位上多多少少會有些欠缺!”。 在中國教育電視台策劃並主持了一檔節目《問教》。7月6日下午,《問教》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演播廳完成了第6期錄製。我想做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發言人 “中國教育成功論”、“教育買衣論”、“媒體無知論”在2006年9月2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他指出,國家為了讓困難學生上大學,已經拿出幾百億元資助這些孩子上大學,建立了包括“獎、減、貸、助、免”的一套資助體系,而當前看到很多媒體還是在炒作個案,呼籲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這往淺了說是無知,往深了說是對國家政策的漠視。“名校生養豬論”…… 2008年6月25日王旭明的一句話卻改變他在我心目中的不佳的形象。在今天召開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問了他對四川汶川地震中不顧學生安危自管逃命的“范跑跑”的態度,他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們可以不崇高,但是不能允許無恥。”並指出我們的師德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經典語錄
中央政府為了讓困難學生上大學,已經拿出了幾百個億。但是對這樣一個完整體系,我們宣傳的還不夠,特別是我最近還看到很多輿論在呼籲窮孩子怎么窮,希望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我認為如果往淺的說是無知,深的說是對國家政策的漠視。
——2006年9月25日,教育部向新聞界介紹近期教育改革與發展有關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
人們對學費問題應當轉變觀念。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較貴,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場買東西,現在很多人不考慮自己實力如何,都想讓孩子往好學校里擠,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學貴”觀念的重要來由之一。
——2006年3月6日,兩會期間針對代表們反映的“上學貴”的問題回復,新華社報導
判定中國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是這個教育改革是不是中國的絕大部分人從中受益了,如果是就是成功,如果不是就是失敗。中國教育在2005年兩級人口國中覆蓋率和毛入學率有95%。高中入學率已達50%。……從這個意義來講,我來判斷中國教育事業是成功的。
——2005年12月22日,在新華網回答網友提問
有科學知識的人去養豬,會在養豬的領域創造新的奇蹟,而不是單純的重複勞動,簡單性的勞動。所以,要呼籲媒體引導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有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共同努力促進大學生就業。
名校生養豬,媒體不必譁然。
——2006年11月28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談名校大學生就業問題
我的工作加強了教育部的透明和公開,加強了與社會公眾的互動。應該這樣說,我的工作加強了教育部的透明和公開,加強了與社會公眾的互動。中國不僅需要一個王旭明,還需要成千上萬個這樣的人,現在還遠遠不夠。
——2007年8月2日,飽受爭議的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的時候說
人物評價
朋友們眼中的王旭明
中國青年報職業教育版主編 梁國勝:在王旭明身上給我們三點啟示。一是做一個率真的人,說自己的心裡話說真誠的話,其二是人應該有一點自戀,能夠欣賞自己;其三就是做一個努力的人,卸任後的他寫下幾百萬字,寫書寫部落格寫微博,積極發言,因此,才會有今天的精彩。唯一遺憾和不足的,就是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了。
新華社瞭望周刊記者 周大平:你我相識的那個時代,我結交的不少朋友後來竟日漸疏離,形同陌路。好在大浪淘沙過後,把坦蕩、率真、風趣、有才氣、古道熱腸的你,淘給了我。從此,我多了一份思念,以及有了那些“疑義相與析”的美好歲月。加上置身官場之年,你那與眾不同的親民特質、言必由衷、語多驚人,使你的魅力更加耀眼,使你我愈發心有靈犀。你我交往平淡如水,唯有把一種緣分牢牢相守。一路走來,承蒙關照,與你“執手相看,無語凝噎”的那一刻,總想問一句:我是不是可以哭了 ……
中國青年報社原副社長 謝湘:他對人非常寬容,會付出很多精力和心血,這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做不到的。今天這么多人出席他的活動,我想這是他的精神獲得的一種回報。我代表中國青年報社,祝賀他這五年的成就。
搜狐新聞總編室 楊章懷:王旭明通過網路和出書等方式還喚醒這些官員,告訴他們遇到這些事情該怎么處理。卸任5年來,王旭明每年都寫一本跟發言人有關的書,網路部落格、微博不計其數。很多人發現,王旭明在任教育部發言時,難免有局限性,說的話代表的是教育部門;如今的他對新聞事件發言,顯得更加率真,更加客觀和成熟。
個人作品
詩歌
舞台
作者:王旭明
既然選擇來
就先冷卻永遠的疑問
該還是不該
既然選擇來
就大大方方勇敢走上前台
管他有一天是否會離開
唱念做打
兼收中外
旋轉理想
演繹情愛
盡情炫他一段青春風采
也許不少赤誠純粹在泰坦尼克傾覆時不再
也許不少熱情執著在黃沙迷漫中不明不白
管他
既然選擇來
也該把一種美麗心境攜帶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2008年7月16日
文章
中國最該減少暴戾之氣的三類人
王旭明
時下有一個流行的詞叫暴戾之氣。什麼叫暴戾,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暴戾是指“粗暴乖張;殘酷兇惡”。
有人撰文,呼籲公眾增加理性判斷,增加和諧情感,減少暴戾因素。這話從原則上說,當然不錯。但是,縱觀現狀深思一下,此高論顯然不對症。個人認為,呼籲公眾減少暴戾之氣誠然正確,但結合中國的現狀,可以說還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試問:當前中國社會誰或什麼人最有暴戾之氣?我看有三類人,這三類人減少了暴戾之氣,暴戾人群、暴戾事件自然會減少許多。
第一類人就是官員。官員是行政主體,是國家政權和國家意志的體現者,官員不僅因為有權有勢成為社會中的強勢者,而且因為我們國家行政力量的巨大作用,使其成為社會的風向標和導航儀。因此,官員身上的暴戾之氣會直接影響到公眾感受、影響到社會風氣。不斷曝光的各級各類官員面對公眾和媒體行為之粗暴、態度之野蠻常常會令人發問:這還是人民公僕嗎?打人、罵人、說雷語、漠視大眾的,都是暴戾之氣的不同顯現,也是引發或萌發大眾暴戾之氣的導火索。
毫無疑問,官員嚴重脫離人民民眾、與人民民眾對立,就是當前中國社會最該改的暴戾之氣。同樣,大吃大喝、講排場、搞形式主義以及行政不作為等同樣是暴戾之氣的表現,而貪污腐敗則是最大的暴戾,更要靠黨紀國法和法律的嚴懲來制止。一句話,當下中國官員必須減少、乃至消除暴戾之氣。黨中央在當前推行民眾路線教育,讓官員心裡想著民眾,嘴上能夠容得下民眾,做事能夠想著民眾,一切為民眾著想,確確實實為人民服務,是減少官員暴戾之氣的重大舉措。
第二類人就是基層執法人員。城管可以說是典型代表。從延安城管跳踩商戶頭到臨武瓜農被打致死,無不與城市管理者的野蠻、粗暴之戾氣相關。當暴戾加上暴力,當暴戾輔之以暴力,暴戾之氣就轉變成一種強大的破壞力,摧毀執法人員形象,摧毀政府公信力,摧毀城市文明風尚,也摧毀所有人的美好之夢。當下各種各樣的執法者當中,對民眾不熱情、甚至冷若冰霜還普遍存在,粗暴執法、不公處置時有發生,這些在民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中都應該改正,變暴戾之氣為溫存心,變頤指氣使為循循善誘和文明執法。
第三類人就是各種所謂成功人士,包括文體明星、娛樂明星、企業明星、專家教授以及像“大師”王林這樣莫名其妙的得勢者等。這一批人以成功者的身份出現,他們人數不多,但在社會上、尤其是青少年中的影響很大,起著某種榜樣作用。動輒就罵人、動輒就發飆、動輒就指責和命令,是這些名人身上暴戾之氣的典型顯現。這種暴戾之氣,也會在公眾心中形成極為負面的感受,並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氣。
有評論者說,充滿戾氣的大眾,加上散發戾氣的精英,對社會是一場災難。我深以為然。但我想強調的是,在充滿戾氣的大眾與精英中,起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與影響的還是精英們,這三類人減少了暴戾之氣,中國社會戾氣會少一大半。 必須用法律、制度和紀律約束、嚴管這三類人的暴戾之氣,則社會、人民幸甚!
相關信息
致信王勇平
寫給勇平兄的一封信
2013年7月28日,王旭明在其部落格上,撰寫一篇6000多字的“寫給勇平兄的一封信”,對鐵道部“7·24”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的表現,從開場白,語態,表情等各方面逐一點評。這條“教科書”式的博文被網友點擊閱讀了12萬多次。
最擔心動車碰撞出軌如何應對
王旭明的這篇博文名為《寫給勇平兄的一封信》,長達6088個字。
信中他談到,他在“金話筒”頒獎儀式上見到王勇平,雖還未發生“甬溫線7·23特大事故”,但已感覺出他的疲憊、焦慮和壓力。“記得我最後的一個問題是,我最擔心如果高鐵塌陷、動車碰撞或出軌怎么辦,該如何應對?你說,我也是最擔心這樣的事情啊!”。
重大事故不應發言人獨立開發布會
王旭明在信中寫道:不幸的是,我們共同的擔心成為了現實。
對於事發後鐵道部7月24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王旭明說,“這個發布會根本就不該開,領導一定要開也不該由你一人開;即使你一人開了,也不該這么開。”
王旭明認為,在重特大事情發生後不應當倡導新聞發言人獨立挑大樑、唱大戲。
王旭明:並非炮轟王勇平只是談自己看法
2013年7月28日,王旭明在電話里表示,這封信是他在當前三四天用業餘時間陸續寫的。他表示,他跟王勇平關係還是很好的。寫這封信的目的,“不是對勇平私人感情的表達”,而是想借這事情為由頭,談一談自己對新聞發言人怎么發言的看法。
王旭明說,在我們國家,有了新聞發言人,有了新聞發布會,但不等於信息就公開了。一個發不好言的發言人,一場沒開好的發布會,不如不開。“不玩虛的,要來實的”。
“不是炮轟王勇平,這完全是誤解”,王旭明說,王勇平是新聞發言人中的佼佼者。他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就是敢說話。下一步是怎樣把話說好的問題,這是第二步,從某種意義上更重要。
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沒錢就別接受高等教育
最近,教育部有個叫王旭明的新聞發言人對記者談了下面一段話:人們對學費問題應當轉變觀念。在計畫經濟時代,孩子從國小上到大學花的錢很少,因為國家都給包了,但是在市場經濟時代,形勢已經發生變化。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已經成了家庭的一種消費,既然是消費,就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智力實力來選擇。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是有限的,自然比較貴,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就好比逛市場買東西,如果有錢,可以去買1萬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沒錢,就只能去小店,買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現在很多人不考慮自己實力如何,都想讓孩子往好學校里擠,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學貴”觀念重要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