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平[寧夏美協原秘書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王敬平[寧夏美協原秘書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王敬平[寧夏美協原秘書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敬平(1946.5—2009.8.6),男,號虎嘯堂主,1946年5月生,河南杞縣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美術家協會原會員,寧夏美術家協會原秘書長,寧夏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原副主任,銀川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蘭州軍區寧夏軍分區老戰士書畫協會原藝術顧問。擅長畫虎,人稱“王老虎”。另有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敬平 王敬平

王敬平(1946.5—2009.8.6),男,號虎嘯堂主,1946年5月生,河南杞縣人,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美術家協會原會員,寧夏美術家協會原秘書長,寧夏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原副主任,銀川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蘭州軍區寧夏軍分區老戰士書畫協會原藝術顧問。

擅長畫虎,人稱“王老虎”。

人物生平

深造於西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曾任寧夏書畫院副院長,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南創作中心藝術總監、河南焦作富安畫院院長、中國虎文化藝術研究會秘書長等。

個人作品

師從李際科、羊放、蘇葆禎及張杲教授,擅長中國畫,尤擅畫虎。

創作出版了連環畫《靈與肉》、《唐詩四十首》及年畫、檯曆、掛曆數十本(冊),發表美術作品千餘幅。

代表作品:《百虎圖》一、二、三卷,《百馬圖》、《百鳥圖》、《百猴圖》等。

成就及榮譽

在各地舉辦個展、聯展十餘次。先後六次入選全國美展,獲銀獎一次。

《聽經圖》獲中國畫三百家作品展銀獎。

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軍事博物館及專家、學者、友好人士收藏,並流傳於日、韓、東南亞各國及港、台地區。

浙江·中國金燦文化城收藏巨掣《百虎圖》及國畫300餘幅,建有“王敬平虎圖陳列館”。

其個人辭條被《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中國當代文藝家人名錄》等多種權威辭典和台灣出版的《兩岸美術觀摩展名鑒》收入。

人物故事

這位畫虎只有17年(截止2006年6月)的畫家,已完成了在中國畫壇上“西北虎王”到“華夏虎王”的“跨欄跳”。這種跳躍不僅體現在他畫虎從形到神的跨越,更體現在他對虎文化的認知及對虎的情感上:前者表現在他這兩年一直在向有關單位籲請在銀川成立中國虎文化藝術中心等工作上,後者表現在他不單純將虎視為完成自己在中國畫壇藝術命名的工具,而是將虎視為一種藝術圖騰與生命,極其崇敬和尊重。在他的眼裡,虎不是畫家筆下的“模特”或道具,不是一種威猛的動物,更是一種精神和文化。“其實,我常想,能把我調進動物園裡去餵養老虎那多好,上帝造就老虎這種動物,簡直是一項傑作。我這輩子和老虎可以說有種說不清楚的情感,是神交。”在他的這種“理想”和感嘆里,完全體現了一位畫虎17年的畫家的藝術情感。

王敬平畫作“虎” 王敬平畫作“虎”

在中國畫史上,徐悲鴻的馬、李苦禪的鷹、吳作人的駝、李可染的牛……如同吳作人所言:“實際在反映人的思想感情,都有意圖。”畫虎17年的歷程,使寄居銀川的王敬平成了“西北虎王”乃至“華夏虎王”,使虎成了他的藝術情感的歸宿與終極追求。和別的畫虎名家不同的是,他身上滲透出對虎的深深情感及對虎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甚至,他常常有一些超出一名藝術家身份的想法與做法,比如在銀川這樣一個虎文化氛圍相對薄弱的地方,成立虎文化研究會、建設虎文化藝術館,而且以他個人名字命名。

畫壇上出了個“王老虎”

銀川師範畢業後,王敬平以優異的成績被母校留校任教。然而,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段時期,他的藝術創作進入了“重新尋找方向的鬱悶期”。從仕女圖到山水,從工筆畫到神話人物、宗教人物,他都進行過涉獵,但藝術突破甚微。一個偶然機遇使他對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的文化圖騰,真正是一部虎文化的延續過程。自古以來,虎為人們所衷愛,因為它強悍有力,威鎮山林,兇猛無比,可謂‘一嘯千山震,三掀百獸驚’。虎是人們心中的英雄和偶像,所以虎比龍更具有平民性。在文學作品中,虎更是作為正義善良、驅魔降妖的化身。然而,虎作為藝術形象的中國畫傳世之作,卻很少見到,這不能不是一種遺憾。”在這種認識下,他開始走上了畫虎之途。

如果說剛開始畫虎是基於自己對畫虎的一種新的看法,後來,逐漸有了一種賭氣的因素在裡面。“我從1990年開始畫虎,全國當時舉行的畫展中,畫虎的作品一直入不了圍,一是主持畫壇的權威們認為畫虎有封建的因素在裡面,二是它太民間了,不能登上純藝術殿堂。我畫虎的作品無法入圍全國美展,沒辦法,只好用連環畫的形式,以拯救東北虎為題,才得以入圍1991年的第九屆全國美展。”

王敬平畫作“虎” 王敬平畫作“虎”

古人畫虎有的“結屋深山,觀虎以得其神”,有的則“獨行入山,偷看虎以資畫理”。如今,到大自然中去看虎已幾近神話,他只好去公園的虎林園、養虎基地等地去觀虎。20多年來,因為不知道拉薩動物園裡有沒有老虎,才沒能去,除此之外,他走遍了全國其他省份有老虎的所有動物園。南到廣東的番禹,北到黑龍江的二道河,就連寧波動物園,他也曾經每天早進晚出地觀察了一個月的虎。每到一個動物園,他往往是最早一個進去,最後一個出來。沒有錢買一天兩次進動物園的門票,他只好把中午時間也犧牲在畫虎上,尤其是在哈爾濱虎林園,一張門票100元,他只好自己帶麵包進去,在動物園裡觀看、臨摹老虎,一呆就是一天。中午飯往往是麵包就白開水。為了逗老虎興奮,抓老虎的“高興勁”,自己捨不得吃,卻給虎買上肉,逗惹老虎興奮、發怒。晚上回來,根據白天觀摩虎的神態、表情的記憶,將畫筆定格在虎的許多精彩瞬間,將白天所畫的速寫再加工、整理一番,直至深夜才休息。有次去杭州看華南虎、買了個麵包放在旁邊,後來餓了想吃時,看到旁邊有個黑乎乎的“大網球”,仔細看時,才發現原來是麵包上爬滿了黑螞蟻。在寧波動物園,剛開始,管理人員不認識他,後來知道他是從西北地區來的畫家,管理人員吃完飯,有剩飯時,一則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二則覺得飯菜倒了可惜,就喊他去吃剩下的飯菜,這樣才免去了和螞蟻“爭吃”麵包的生活。有時,臨摹虎太投入,不知不覺會隨著虎的走動移動自己的位置,以致自己身邊放的包被進園看虎的人拎走都不知道,丟包事件在他畫虎的經歷里就發生過幾次。

南方的酷熱、北方的寒冷、西部的清冷、東部的喧譁,祖國大地上,一個個動物園裡就這樣留下了一位畫虎者孤獨的身影。20年畫虎經歷里,最艱難的還是去東北二道河林區的養虎基地,去時是秋末,那裡已經很冷了,顏料到那裡已經被凍住了,畫筆同樣凍得無法畫畫,只好放在嘴裡一次次吮著,或者打開自己帶的白酒,這樣才能蘸開筆。就這樣,隨著自己對虎的臨摹越來越逼真,一幅幅畫虎的作品開始走進中國畫壇的視野,他虎背熊腰的身材、豪放不羈的性情、俠腸義膽的秉性,使得同行們送給他一個外號“王老虎”,以致後來大家有時反而忘了他的真實姓名,都叫他“王老虎”、“虎王”。

從“虎王”到“虎爹”

王敬平畫作“虎” 王敬平畫作“虎”

選準某種題材,反覆研究,使其造型、筆墨都達到精化,是中國美術史上成功的經驗。比如楊天咎的梅、鄭板橋的竹、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等等。而王敬平的虎則正適合了他的秉性、才情,乃至個人的長相、身材。時至今日,事實證明他畫虎是選對了主攻方向:開創了中國畫老虎題材雄渾之美,結合托物言志的藝術表現形式,為中國畫領域中傳統表現開闢了現代的空間。

他沒有把虎看成一個成就自己藝術的道具,隨著對虎認識的深入,他的虎情結越來越深。“一代虎王”的桂冠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後,他開始被邀請到一些大城市舉辦畫展,進行藝術創作交流。當地一些官員宴請他時,常常會問“王先生還需要我們做什麼”這樣的問題。他說:“如果真想幫我的話,能否關照一下,請把我放在動物園裡,讓我和老虎呆在一起,那是我莫大的享受。”這樣的回答總是超乎主人意料,但隨即能被主人理解並給予方便。

這兩年,隨著精力、年齡等因素,他再也不能去外省的動物園看虎了,就常常去銀川動物園裡看虎。就像要看望一個老朋友似的,每次去總忘不了給老虎帶點吃的,時間長了,老虎好像都認識他了。去年6月份,他產生了認養銀川動物園裡那兩隻老虎的想法,就和動物園簽訂了契約,出資認養了那兩隻老虎,並從自己孩子的名字中挑選了幾個字,給老虎取了名字。

籲請成立“王敬平虎文化藝術館”

王敬平畫作“虎” 王敬平畫作“虎”

王敬平說自己最恨的是那種對滋養自己藝術沃土不認賬的人。儘管他出生在河南,“但我認為是寧夏給了我今天的藝術成就,我非常感謝這裡,人要有報恩之情。這裡的沙漠、草原、邊關之地的遺風,傳統虎文化的延續,使這裡的人對虎的認識並不難。現在,全國好多地方都在積極申辦虎館,既然我得了‘西北虎王’、‘華夏虎王’的薄名,為什麼不把全國第一個虎文化藝術館建在我們銀川呢?”

基於這種認識,他晚年開始大力呼籲成立“王敬平虎文化藝術館”,並把它作為自己晚年的一件大事在做。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民政廳或銀川市的一些相關單位,常常能見到他為此奔波的身影。他向有關單位籲請時,發出了一個本土藝術家對虎的深刻認識,並將這種認識融入進對寧夏本土文化的認知中:寧夏自秦漢以來的連年戰事,中原文化、草原文化、伊斯蘭文化及神秘的西夏文化相互交融與滲透形成了博大、厚重、豪放及崇拜英雄的人文精神,作為中國文化長河中的一支重要支流的虎文化在這裡有著深厚的基礎,而外省一些地方已經成功地利用當地文化名人成立了藝術館,在這種大的藝術背景和市場背景下,成立“王敬平虎文化藝術館”,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