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瑋

王恭瑋

王恭瑋(1920—1942),浙江奉化人,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中華民國政府駐菲律賓馬尼拉總領事館外交官。1942年1月2日,馬尼拉淪陷後,日寇要求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組織華僑團體與日建立親善合作關係,宣布承認汪偽政府,被王恭瑋等外交官嚴詞拒絕。1942年4月17日,日寇將王恭瑋殘忍殺害,犧牲時年僅22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王恭瑋全家福。第二排最右為王恭瑋 王恭瑋全家福。第二排最右為王恭瑋

王恭瑋,男,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總領事館甲種學習員。1942年1月2日,馬尼拉淪陷後,王恭瑋與總領事楊光泩等7人同被日軍所拘,備受酷刑,始終不屈。同年4月17日,王恭瑋等外交官被日本憲兵秘密押至馬尼拉華僑義山秘密殘殺。

王恭瑋系“中國奧運之父”(第一位中國籍的國際奧委會委員)、著名外交家王正廷的兒子,祖籍浙江省寧波市奉化西塢的稅務場村。

人物事跡

堅守崗位

王恭瑋大學畢業後不久步入外交界,1941年夏天到菲律賓任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甲種學習生,在總領事楊光泩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不久他與妻子邵秀蘭在馬尼拉舉行了婚禮。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很快大舉進犯東南亞。當時一些國家的外交人員紛紛撤離馬尼拉,當地不少華僑界人士勸楊光泩等人離開,駐菲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在撤退時也特意在專機上預留座位,派人勸說他們同機撤離。但他們謝絕了美方的好意,仍頑強地堅守在崗位上。新婚不久的王恭瑋雖然十分期待幸福與安寧,嚮往親手締造的美滿生活,但作為一名外交官,他時刻牢記自己是國家的代表,國家第一、民族至上,外交官是神聖的事業,忠於職守是至高無上的責任,與其他中方外交官一起留在馬尼拉。

楊光泩與其他7名使館人員,面對馬尼拉很快陷入日軍包圍的嚴峻局勢,臨危不懼,積極採取各種應變措施。他們組織了戰時服務隊,設法安排文教人員和部分華僑疏散,指揮燒毀各種愛國捐款存據、救國公債登記表和其他重要檔案,使館人員和家屬還焚燒了滯留在馬尼拉港的中國政府委託美國印製的一船鈔票,使國家避免了一次可能蒙受的重大經濟損失。他們同僑界一道從事抗日救亡運動,為保護國家、民族和僑胞的利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頑強抗爭。

拒絕投降

不久馬尼拉淪陷。在日方要求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承認汪精衛偽政權的要求遭到楊光泩拒絕後,日本憲兵違背國際法,於1942年1月4日悍然逮捕了中國駐菲律賓總領事館全體人員———楊光泩、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蕭東明、楊慶壽、盧秉樞、王恭瑋等8人,脅迫他們接受宣布擁護南京汪偽政府、在3個月內為占領當局募集2400萬菲幣和組織新華僑協會、與日軍合作等三項條件,再次遭到楊光泩等人的斷然拒絕。

在囚禁期間,他們被日軍施以灌水、拔指甲、睡釘床、倒弔拷打、犬咬等各種酷刑,被折磨得體無完膚,但楊光泩、王恭瑋等8名中國外交官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4月17日,日本憲兵將8人秘密押赴華僑義山執行槍決。一位當地僑民廖西白目睹了行刑的全過程,他在《目擊記》中寫道:“當時,日軍用毛巾布條蒙住8位烈士的眼睛,遭到拒絕。日軍士兵急忙趕到烈士背後,但是,8位烈士同時扭轉身軀,面對日軍槍口。劊子手舉槍亂射,楊光泩烈士以手指著自己的心臟,從容就義。”

王恭瑋慷慨就義時年僅22歲。1989年,居住在美國舊金山的王恭瑋烈士遺孀邵秀蘭曾回憶道:“1941年尾時,戰事時刻將爆發之前,我從上海急急趕赴去菲,與恭瑋結婚,又在指數太少的日子內永遠失落了他……我至愛的夫君。恭瑋22歲,我和他是同歲的,憶來心如刀絞。”

追認烈士

1947年7月7日,中國政府派專機到菲律賓迎回楊光泩等8位烈士的遺骸及犧牲於菲律賓的中國駐北婆羅洲山打根領事卓還來的遺骸,馬尼拉華僑為此舉行公祭儀式,下半旗誌哀,旅菲僑胞近萬人到機場灑淚相送。次日還在南京舉行盛大公祭儀式,稱讚英烈們“五步濺血,厲色抗辯,掉三寸舌,摧百萬師”。王恭瑋烈士的弟弟王恭瑛參加了公祭儀式。

同年9月3日,即抗戰勝利紀念日當天,英烈遺骸被安葬在南京中華門外的菊花台公園內,九烈士墓塋呈扇形平布,坐西面東,圍以1米多高的裙牆,低處有一塊紀念碑,上刻烈士事跡與生平。

1987年11月17日,南京各屆人士在九烈士墓隆重舉行“紀念抗日外交九烈士公葬40周年”活動。

1989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楊光泩、王恭瑋等9位前國民政府外交官為革命烈士。駐外使節九烈士墓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在墓園旁建有九烈士事跡陳列館。

包括王恭瑋在內的抗日外交九烈士為國家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而英勇獻身,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不愧為民族之魂,義凜南天,魂系中華,流芳百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