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教師介紹
王志芬 |
教師姓名:王志芬
性別:女
職稱:助理研究員
其它:講師
1970年5月出生彝族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遺產
一、學習和工作經歷
1988年9月—1992年7月 雲南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學士1992年9月—1996年7月雲南省煤炭廳可保煤礦陶粒廠及房地產公司
1996年9月—1999年7月雲南大學歷史系專門史碩士
1999年7月—現在先後在雲南大學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院、民族研究院人類學博物館工作
2006年——2009年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在職攻讀民族學博士學位。
2010年至今,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後研究
二、著作
1、2010年1月,著作《雲南壯族坡芽歌書符號意義解讀》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2、2006年12月,參著和參編《雲南大學伍瑪瑤人類學博物館藏品圖集》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3、2003年12月,編著《文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4、2002年10月,參著和參編《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以雲南老齡工作為例》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5、2000年6月,參編《金秋頌--雲嶺老人風采》在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論文
1、2011年1月《清代雲南小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變遷與土石流的歷史成因分析》,《西南災荒與社會變遷暨第七屆中國災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010年7月《雲南省建水縣民族民間歌曲的人類學研究》,載李志農主編的《全球化背景下的雲南文化多樣性》,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3、2009年2月,論文《〈南詔奉聖樂〉的象徵意義及文化闡釋》在《學術探索》第1期發表;
4、2009年5月,論文《坡芽歌書圖案符號研究》在《雲南民族大學學報》第3期發表;
5、2009年5月,論文《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居民的人口流動和職業分化對文化傳承和變遷的影響--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剝隘鎮坡芽村為例》一文在《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六輯上發表
6、2009年第2月,論文《坡芽歌書圖案與銅鼓、岩畫圖案之比較研究》在《民族藝術研究》第1期發表;
7、2008年,參與調研並參與撰寫的《"建水小調"的再創作與現代性傳播》一文在《民大研究生學刊》第2期發表;
8、2006年至2007年,參與由尹紹亭教授主持的中日合作項目"生態史"的課題,成果《雲南的菸草種植》發表在《生態與歷史--人類學的視角》,雲大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9、2003年4月論文《雲南少數民族尊老養老習俗研究》在《思想戰線》增刊上發表;
10、2003年12月,論文《普洱茶與近代雲南馬幫》在《農業考古》上發表;
11、2003年7月,論文《淺析中國古代的尊老養老體制》在《學術探索》第7期上發表
12、2001年7月,論文《柯樹勛與普思沿邊開發》在雲大出版社出版的論文集《新浪集》上發表;
四、項目
1、2010年4月,《雲南壯族民間傳統美術圖案研究》獲雲南大學211工程項目資助,現正在研究之中2、2008年7月,由本人主持的項目《坡芽歌書的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案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立項,現正在研究之中。
3、2007年7月,參與的課題《"建水小調"的再創作與現代性傳播》獲得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部的批准,項目批准號:XK--100520587。此項目獲“中央民族大學二00七年研究生學術創新暑期社會調研優秀團隊”的獎勵;已結題,成果已發表;
4、2002年—2003年,參與雲南大學教改課題《雲南大學教育運行狀態調研》,成果提交學校教務處,已經結題;
5、2004年—2005年,參與雲南大學生態環境人類學研究中心與日本綜合地球環境研究所合作的《雲南熱帶季風區生態環境史研究》課題,負責子項目《雲南的菸草種植》的研究;已經結題;成果發表在《生態與歷史--人類學的視角》。
6、2005年—2006年,參與《雲南大學伍馬瑤人類學博物館藏品圖集》的編寫,該課題為橫向課題,經費為香港伍馬瑤女士捐贈;已結題;成果已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