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設定
王彥生人物介紹
“我的童年是在親人們的可憐聲中度過的。父親為了我一直未再娶,相依為命而又嚴厲的愛自不必說,親人們給我的愛使我終生難忘,無以回報。他們造就了我的性格特徵……”———摘自王彥生的部落格《是童年給予我的性格》
王彥生出生於涉縣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兄弟姐妹,4歲喪母。堅強的父親執意不願再娶。國小、中學直至高中畢業,王彥生是在親人的憐愛與呵護中成長。童年的殘缺讓他學會感恩回報,心中藏有大愛。
高中畢業後,王彥生曾在地區基建局工程處度過了一年多的民工生活。他用最質樸的語言在入黨志願書中寫道:“我從小失去母親,沒有得到過母愛的溫暖,但我得到了黨的關懷,在學習工作中每前進一步、每取得一點成績,都浸透著黨的關愛,沒有黨的教育就不會有我的今天,為此,我將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捍衛黨的事業……”
此後,無論身處何地,身居何職,他的每一步足跡都踏實深刻而顯得準確分明———
搶險救災隊伍中有他奮勇的腳步,社區村落之間有他忙碌的身影,平民百姓家中有他談天的笑聲,困難民眾面前有他問候的話語,孤苦孩子身邊有他心疼的眼淚,賑災捐款箱前有他慷慨的奉獻……
涉縣西達鎮的民眾忘不了,1996年8月4日抗洪搶險,他作為工作組組長日徒步行程20餘公里,在泥濘中一步一滑,看望西達鎮受災的8個村民眾;匡門村的村民忘不了,處在半山腰的他們,因洪水阻斷了村裡的交通,又是王彥生帶著幹部翻山越嶺,送來了救命的水和糧。
2002年他任曲周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時值農業稅掃尾之時,他自告奮勇承包了最難的西里灘村,吃住在村,不僅完成了任務,還建強了村班子。
2005年,任叢台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期間,他被查出患有左側基底動脈梭形動脈瘤。為了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在他去世的兩個月前,還親自組織帶領著50餘名幹部,到清華大學———邯鄲叢台公共管理高級研究班學習。
如何延續生命,用什麼來延續生命?王彥生選擇了繼續工作。四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他以常人無法想像的堅強毅力,與病痛抗爭、與時間賽跑。
幕後進程
預計2011年完成攝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