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1998年,王建順創作的歷史文獻油畫《還願》、《國殤》相繼問世,立刻受到國內歷史、文化、美術和新聞界的普遍關注,同年,《還願》、《國殤》先後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作者之年輕、兩幅作品被收藏,當時都引起轟動),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數百家媒體紛紛予以報導,《還願》、《國殤》同時被收錄於《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精品集》、《20世紀知名書畫藝術家收藏大典》等。
《還願》還被收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圖集》,被國家郵政總局製作成郵政紀念封,被香港製作成紀念金卡……《還願》仿真品被中國收藏家協會、東方收藏家協會、中國書畫家協會等收藏。
《國殤》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每五年一屆,是中國最高規格、最有權威的美術作品展覽),被收錄於《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作品集》《中國美術家選集》等。
此外,王建順創作的《老家》,參加了第三屆全國油畫大展,《春天》、《那年》、《大山》等7幅油畫作品被國家郵政總局特種郵票發行於國內外,南方出版社為王建順出版了美術作品專集《根》……
評價
囿於對繪畫的膚淺認識,曾經,我對美術的力量暗存輕視,認為繪畫不過是一門技藝而已,總難免把它與花鳥蟲草、風花雪月之類聯繫在一起,雖說我對一些古今中外美術大師的名字和作品耳熟能詳,雖說我知道好的畫作能帶給人美的愉悅、能陶冶人的情操。
丹納的《藝術哲學》,改變了我對繪畫的認識。從這部舉世聞名的研究西方美術史的著作中,我認識到繪畫的力量,認識到“最大的藝術家,就是賦有人民的才能、意識、情感而使之達到最高度的人”。從此,我對美術作品生出了濃厚的興趣。一次次徜徉在美術館、博物館,欣賞其中的優秀畫作,尤其是那些能夠準確反映民族歷史和時代精神的傑作,成為我莫大的精神享受。
這一次次經驗的積累,使我獲益匪淺。
近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中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的景象,令全世界矚目。因此,對那些改變中國歷史乃至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時刻,應該以油畫的形式將其凝固下來,以激勵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譬如,為紀念鄧小平南巡講話,深圳街頭矗立起一幅巨型宣傳畫,畫面上,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自信安詳的微笑、“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題詞,始終激勵著每一個前去拜謁者。對這類畫作撼人心魄的力量,國人有著深切的感受。
然而,這樣的政治主題畫精品力作近些年來出現得不多。其實,面對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畫家在政治主題性繪畫方面正應該大有可為,應該能畫出流芳百世的傑作。
我一直期待著美術界這方面的繁榮。
懷著這樣的心思,我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發現了兩幅非常出色的歷史油畫——它們都凝固了中國的重要歷史時刻。這兩幅油畫作品,一幅是反映香港回歸這樁重大歷史事件的《還願》,另一幅是表現風雨如磐歲月的《國殤》。《還願》和《國殤》,同樣構思大氣精巧、色澤莊嚴凝重、用筆精煉蒼勁、人物栩栩如生,體現出繪畫者的匠心獨具和藝術精湛。我被牢牢地吸引著,同時記住了這兩幅油畫的作者名字:王建順。原來,它們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
世上的事情就這么奇巧。之後不久,一家出版社委託我撰寫一位“重要畫家”的長篇報告文學,這個畫家正是王建順!於是,我認識了王建順。在採訪中,我得知他從10 年前就開始潛心創作一組(108幅)以“家”為主題的系列歷史組畫,其中每一幅作品都反映一個時期和一段歷史,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展示中國從鴉片戰爭時期到21世紀新紀元這160多年的歷史發展軌跡。這是中國美術界一項創舉。著名美學評論家、學界泰斗季羨林先生熱情地為王建順的組畫題名:《家》。《還願》和《國殤》,都是“家”中的一員,而表現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繁榮富強的景象、體現五千年文明古國的泱泱大國風範、展現當代中央集體領導帶領中華各族兒女豪情滿懷走進新時代創造新輝煌的領袖風采的大型歷史紀實油畫《世紀大典》,則是“家”中的新成員。
《世紀大典》——多么宏偉的構想,多么磅礴的氣勢!我被震撼了。一個畫家,不斷以線條和色塊來凝固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時刻、表達自己對現代中國社會歷史的獨特視角,這是罕見的,更是難能可貴的;他的藝術精神、藝術膽魄和藝術功力,使我肅然起敬。
此後,在傾注熱情關注“家”的創作的同時,我了解到王建順不平常的人生道路、藝術歷程,對他的藝術創作特性也有了深刻的認識。
從一個連畫筆都買不起卻偏偏酷愛油畫的農村孩子,成長為一個獨具藝術特性、成就斐然的著名畫家,王建順,他那不屈的心靈,他奮力拚搏的精神,他為事業而甘做殉道者的精神境界,足以激勵我們更加奮發向上,為自己的祖國做出更多的貢獻。
受這種責任感的驅使,又適逢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的《走近書畫大家》問世,我為書中主人公王建順以及他的“家”寫下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