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鎮[四川省南部縣王家鎮]

王家鎮[四川省南部縣王家鎮]

王家鎮位於南部縣東南方,距縣城35公里,地處嘉陵江與西河交匯處,是蓬安、儀隴南部三縣交界的中心場鎮。東與蓬安睦壩鄉相望,南連蓬安中心鄉,西靠大富鄉,北接富利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貌以丘陵為主,多頁岩丘陵。土壤尤以壤土和沙土為主。省道204線、瀠新路穿鎮而過,交通方便,依山傍水,人傑地靈。全鎮幅員面積23.65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115個村民小組,2014年末,全鎮總戶數6940戶,人口22188人,其中城鎮人口2463戶,5780人。

基本信息

建置沿革

王家鎮位於南部縣城東南方經106°13′,北緯31°8′處,處嘉陵江與西河匯水處西邊,南渠公路線上,直距縣城39公里,是蓬安、儀隴、南部三縣交界的三角地區。東與儀隴平頭隔江相望,南與蓬安的睦壩、高廟接壤,西與龍廟、大富毗鄰,北與富利、董家連界。清宣統三年(1911)設場,民國24年(1935)設王大聯保,29年置鄉,1952年分置王家場,1955年場併入鄉,1984年6月建鎮。幅員面積23.65平方公里,2014年底總人口35410人。

王家區委、郵電、營業所、王家中學、工商所、國稅分局、地稅所、國土所、計生辦、信用社等縣級、區級、鎮級單位22個先後落戶該鎮。

王家地理位置獨特,,鎮西北建有縣內最大的水電站——鐵佛塘電站,王家二級電站座落該鎮西河尾端,下游200米處建有大型石拱公路橋(連線省道204線),上游千米處即將建設鋼架公路橋(連線瀠新公路)。

1984年6月改公社為鎮,1998年9月經南充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5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城鎮建設工作於2000年6月全面啟動,引進房地產商進行開發,場鎮面積現已達到2.5平方公里,有梁子街、正街、河街、新街、南蓬路等大小街道13條,南蓬路北邊有華家梁開發區1個。場鎮現有住戶1158戶,城鎮居民人口4374人,集鎮二、五、八逢場,集日三縣四鄉人趕場,人頭攢動、貿易繁榮。域內現已安裝程控電話1500門、閉路電視3085戶,有天然氣供氣站1個,移動、聯通通訊基站2個。

全鎮有一級甲等衛生院一個,職工45人,病床80張,村級醫療站16個。建有二級敬老院1個,床位60張,已入住五保老人45人。建有中心文化站1個,各村建有農家書屋,共有圖書20000餘冊,全鎮成立了老協、老體協、關工委等社會群團組織。

2014年末,有王家中學一所,王家中心國小一所,村民國小5所,在校學生1966人,其中在校小學生1206人,國中生650人,高中學生110人。

行政區劃

轄槽房壩、總角山、紅廟子、三房嘴、七層山、靈泉山、老君堂、落翎壩、彭家壩、龔家沱、楊村壩、通民庵、頂子山、青布壕、嘉陵、馬鞍山1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116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王家鎮屬低谷淺丘,農業大鎮,距縣城37公里,距順慶區45公里,幅員面積23.65平方公里,陸地面積22.25 平方面公里,水域1.4平方公里。西河過境長6公里,森林覆蓋率47%。

鎮內嘉陵村之西河與嘉陵江匯流處海拔298米,為縣內海拔最低點,能源交通便利,水陸並存,乘船北可上廣元,東可下重慶,西可至鐵佛塘,即將建成的瀠新公路(瀠溪至新政)由南至北貫穿全境,省道204線(南部縣至渠縣)在鎮西北10公里處的道宗廟與瀠新公路複線至龔家沱處分道,乘車到南部、新政、蓬安、順慶均約只需半小時

糧經作物

王家鎮以糧油、生豬生產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為主,小雜糧以綠豆、黃豆為主。2008年全鎮農業生產總值11050萬元,糧食年生產能力7527噸,2008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

王家屬淺丘帶壩糧經作物區,現有耕地面積11096畝,素有“漁米之鄉”的美譽,糧經作物主產稻穀、小麥、花生、甘蔗、生薑、土煙和中藥材。嘉陵江和西河內生長有草魚、鯽魚、鰱魚和錢鈍吻鮠(黃臘丁)等常見魚類,同時在嘉陵江的石樑沱還生長有珍稀的長吻鮠(江團)。

2004年,鎮黨委、政府認真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切實解決“三農”問題,首先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鎮新栽水果500畝,擴種商品蔬菜1200畝,種植地膜花生4800畝、菸葉700畝,新增水產養殖面積300畝,成片新栽台灣龍竹1800畝,糧經比例達到4:6,新增家禽養殖大戶5戶,出欄生豬1.6萬頭,全年實現糧食總產9502噸,國民生產總值(GDP)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34元。

其次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除積極支持配合完成瀠新公路(過境段長11.5公里)沿途的173畝征地和62戶農家住房的拆遷任務外,還修通了總角山村至三房嘴村的村道碎石公路5公里。至此,全部形成了鎮通村、村通村、社通村的道路交通網路,村道公路總長約為36公里。同時,實施完成了青布壕村的扶貧新村建設工程,爭取上級投資60萬元在龔家沱村開展600畝面積的農業綜改工程,啟動了瀠新公路沿線的總角山、槽房壩、落翎壩三個村的文明新村建設工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嚴格執行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千方百計幫助農民增收。年內轉移剩餘勞動力7538人外出務工經商(其中成建制輸出335人),實現勞務輸出收入8300萬元。借瀠新公路、南渠公路建設的契機,努力培育以餐飲住宿、休閒娛樂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域內現有餐飲住宿店15家,休閒娛樂場所12處,解決了115人的就業問題,為富一方百姓,維護社會穩定盡了全力。

2014年末,全鎮共有耕地面積11096畝,全年糧食總產20448噸。其中水稻4330噸,小麥2557噸,玉米3953噸,紅苕5060噸,全鎮農民經濟總收入16870萬元,人均純收10309元,全鎮經濟作物以花生、生薑、辣椒為主。

近年全鎮大力發展速生林產業,共栽植速生林58.9萬株,5200畝。縣、鄉村道旁栽植42公里,形成產業環線兩條。

社會事業

有中心衛生院一所,村級醫療站16個,有鎮中、國小各一所,有村國小10所。

截止2006年底,全鎮所有村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全鎮安裝程控電話3218門,有行動電話2764部,家用電腦上網478台,建有移動、聯通通訊基站各二座。場鎮建設面積2.4平方公里,居民有7623人,集市貿易十分活躍。森林覆蓋率達27%。

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投入了8萬元新添了教學設備,投入10萬元改造中國小危房面積3000平方米;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有效,全鎮合法生育136人,合法生育率為95.8%,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0.05‰,“三結合”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全面完成了縣計生局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安全工作成效顯著,除注重對水陸交通、公共場所、農村用電、非煤礦山、建築施工、加油加氣站的安全例檢外,鎮上還專門確定了兩名工作人員在嘉陵江碼頭和西河碼頭蹲點守船、簽單放行。

同時,健全了鎮、村、社三級安全網路監管體系,切實杜絕了事故隱患。

2004年,鎮黨委、政府先後獲得了縣委政府、區委和區工委授予的優秀黨委、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先進集體等十八個榮譽稱號。

人口民族

總人口35410人。

政治體制

全鎮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共有46個黨支部,2008年底有黨員人數786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