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輔

明正統六年(1441)受理部務,遂晉尚書。 佐還奏,東南民力已困,議遂寢。 六年,尚書劉中敷得罪,召理部事,尋進尚書。

王孟輔人物簡歷

王孟輔(1384-1449)名王佐。其先世本淮北人,元代徙居武清,明初遷至三王村(前王、中王、後王)。明永樂九年(1411)中舉,入太學,遂貫通經史百家,精於理財之道。明永樂十五年(1418)任史科給事中,以奏對詳雅,儀表端凝,有大臣體,博得皇太子青睞。明宣德元年(1426),被越級提升為行在戶部右侍郎,委以理財重任。六年轉左職。當時太倉、臨清、德州、淮徐各地糧貯官員貪污瀆職,積弊嚴重,王佐奉旨巡視,嚴厲稽核,整頓了綱紀。翌年,平江伯陳宣藉口漕卒艱辛,建議抽調南方百姓輪番轉運,王佐以“東南民力已盡”為言,竭力反對,將陳的提議壓下。不久被派往甘肅督理軍餉。明正統六年(1436)十月,欽差長蘆,督理鹽稅,既而改督京師及通州倉場。所到之處,事無不辦。明正統六年(1441)受理部務,遂晉尚書。六年又兼署吏部。當時戰事頻繁,耗費巨大,國庫財力匱乏,全靠王佐從容調劑,節縮有方,國庫不致空虛。

《明史》卷167列傳第五十五 作者:張廷

王佐,海豐人(今山東慶雲縣)。永樂中舉於鄉。卒業太學,以學行聞,擢吏科給事中。器宇凝重,奏對詳雅,為宣宗所簡注。
宣德二年,超拜戶部右侍郎。以太倉、臨清、德州、淮、徐諸倉多積弊,敕佐巡視。平江伯陳瑄言,漕卒十二萬人,歲漕艱苦,乞僉南方民如軍數,更番轉運。詔佐就瑄及黃福議之。佐還奏,東南民力已困,議遂寢。受命治通州至直沽河道。已,赴宣府議屯田事宜。
英宗初立,出鎮河南。奏言軍衛收納稅糧,奸弊百出,請變其制。廷議自邊衛外,皆改隸有司。尋召還,命督理甘肅軍餉。正統元年理長蘆鹽課,三年提督京師及通州倉場,所至事無不辦。
六年,尚書劉中敷得罪,召理部事,尋進尚書。十一年承詔訊安鄉伯張安兄弟爭祿事,坐與法司相諉,被劾下吏,獲釋。時軍旅四出,耗費動以鉅萬,府庫空虛。佐從容調劑,節縮有方。在戶部久,不為赫赫名,而寬厚有度,政務糾紛,未嘗廢學,人稱其君子。
土木之變,與鄺野、丁鉉、王永和、鄧棨同死難。贈少保,官其子道戶部主事。成化初,謚忠簡。

慶雲縣的“王公祠”

在慶雲縣常家鎮的三王村建有一座王公祠,該祠建於棗園橋西,總占地面積約有10畝,寬52米長120米,四周設有通道,以方便旅遊者,該祠建於1450年(景泰元年)是明朝英宗皇帝賜,並在祠的南面立石碑一豎,碑文是“土木替主一死”,所以又名嘆惜碑,在6米寬,0.5米厚,3.3米高的迎壁上有醒目的御筆八字“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在正殿上高懸2.5米寬的匾額2塊,題有“碧血丹心”、“古諫臣風”,楹聯有兩幅“西橋明月照忠魂,北漢劉風吹浩氣”,王佐的坐像高達2米多,一邊塑家將一尊。整個園內蒼松翠柏,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這一地方從明朝到解放前有很多的達官貴人愛國人士前來祭拜這位民族英雄,並留下了很多的墨寶和頌揚王佐的詩篇,解放後有很多知名人及學校團體前來祭掃和拜謁,如1954年無棣西關中學溫校長帶領60餘名師生清明節前來祭掃,是一個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1966年王公祠被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