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循吏
王天性(1525一1609年)字槐軒,號別駕、綿公,綽號半憨,外砂鎮林厝村人(原王厝鄉),生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九月二十六日。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舉人,初任盱貽教諭。嘉靖四十年任上高縣知縣王為官清廉,政績顯著。於嘉靖四十四年又晉升南昌府通判。致仕後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編寫澄海縣第一部縣誌。王天性家鄉鄰近外砂河,水患多,常失收,綿公晚年竭力倡導鄉民出錢出力修築堤防,築成外砂河西堤沈洲涵至今新溪雙涵一帶堤段。辛未年終於家鄉外砂,終年84歲。
現於外砂林厝鄉“成式堂”家族祠堂(又名王天性紀念館、綿公祠,清官史館)。
王天性,字槐軒,蓬州都外砂人。少年時聰穎異常,長大後,詩文寫得很好,在當時很有名望。他性情豪爽自若,不同庸俗。嘉靖壬子年(1552年),昭告民眾,同寅的官員都怒恨他。接著,因議論鞭法得罪上級官員,都御史厭惡他。有一個秀才被提學除名,天性盡力辨明他的冤情,提學也厭惡他,天性都不以為意。縣裏有權勢的人互相告誡說:『天性連上級官員都不怕,何況我們呢。』不久南科因『風傳訊息案』,彈劾不稱職的官吏十三人,天性在彈劾之列,依法應當調任,天性公竟不赴任。後來,吏部議恢復天性的官職,天性也不願就任,他的父親勉強他前去,還未到達任所,又因過去被參劾的事再被議罷職。
天性家境一向貪寒,罷官回家,生活更加窘迫。有人勸他拜謁當權的人,提出要求。天性說:『當我佩帶三寸大的官印時,何所求而不得。當時尚且決心不這樣做,現反而是想藉助他人取得餘利嗎?』
天性公平素喜歡作古文,晚年更寫得好,澄海初建縣時,未有縣誌,中間又毀於兵火,材料很少,天性公留心考查輯錄,積累成書。後來,海盜滋擾數十年,百事俱廢。現在的人能夠按照簿籍來考證過去的事跡,大部分是天性公編修志略的功勞。他居住的地方傍近大河,多水患,田園低劣,賦稅較別地倍重。天性向官廳申請,得到減少,更請求修築堤防,並竭力倡導。堤壩之所以築成,全依仗他的力量。鄉人的公論說:『富而好施,人們尚難做到,何況他是貧寒呢?』於是,建立懷德祠來懷念他。他的兒子王啟澤是天啟辛酉(1621年)舉人;孫王本祥是萬曆庚子年(1600)年舉人;曾孫王錫明是清順治辛卯(1651年)舉人。
摘自澄海縣誌
教民栽種
王天性到南昌府任通判不到幾天,就有一農夫前來告狀,這農夫報稱:“昨晚被人偷去一擔番薯。”
王通判問:“是在家裡被偷去嗎?”
“不,是在田地上。”農夫答。
“你的番薯種多久了?"王通判又問。
“昨天剛種下的。”
王通判火了,驚堂木一拍:“如此刁民,竟敢捉弄本官,無理取鬧,給我重打40大板!”
農夫被重打40大板,押下收監。
三天后,王通判再次坐堂審案。這個農夫又被押上來,但見王通判走下階來,親手為這農夫鬆綁,扶他起身,命衙役為農夫看座。
“請原諒本官初來乍到,不熟悉農作物生長情況吧!”王通判向農夫道歉說,“你現在可以回家,案件早晚有個著落。……還有,你明天再來,本官有事和你商量。”
第二天,這個農夫真的又上南昌府來了。王通判換了便服,帶了幾個隨從,徑直往農夫園地里而去。王通判此來並非為了破案而來查勘現場,查現場之事,手下早已辦過了。所以才有昨天的公堂陪禮。今天到園地里,是別有意圖。但見主通判捲起袖口,隨從給他遞過小刀,他就在隔丘園地上取下了100來條番薯苗,他種了幾株,命隨從和農夫仿照他的插法,把番薯苗都種下去。王通判還不放心,派出差役,奔回澄海老家,請來一位老農,協助這個南昌農夫把番薯管好。
過了幾個月,這片田園的番薯獲得豐收,被人們稱為“通判園”。番薯可以藤栽的訊息傳向各鄉,農夫們爭相來學習。就這樣,南昌府從此把番薯塊栽的落後方法改為藤栽,節約了大量的番薯。農夫們到處稱讚王通判愛民若赤。
變害為利
那時的南昌是一個水澤低畦區,內澇嚴重,土地酸鹼不一,水澤中還生長著大量的鱟蟲。這廝兇猛異常,人們動它,它就用尾巴把人打得青紫成團,血點斑斑。農夫們沒有辦法,把這些怪物看成妖精,有的看成天神,到處祭拜,祈求豐收。然而鱟蟲咬稻而引起成片農田減產以至失收的事,仍不見減少。
王天性得知這一情況,急忙馳書家鄉,分別在澄海縣城和潮州府城裡請來了兩名廚師,在縣衙中試做鱟菜,先自己吃.既而又請軍士享用。幾天后,正是南昌一個民間熱鬧的節日,
他請這些廚師用鱟蟲做出不同的菜式,名為“百鱟宴”,把府里的軍政要員,文人學士,各鄉的紳士富豪,還有一些老農民,都請來共嘗潮州名菜。席間,人們莫不稱讚潮汕廚師的好手藝。
就在宴會行將結束時,王通判才公布:今天我們大家吃的就是“妖精肉”。大家一聽,有的人作嘔,有的人跪下求神保佑。 王天性向他們講了許多科學道理,告訴人們鱟蟲只不過是一種普通動物而已。於是,人們帶著懷疑的心情離開了府衙。但此後,參加宴會的那些人都平安無事,迷信也就自然破除了。人們開始偷偷試捉,試吃,逐步蔚為風氣。不到兩年,鱟患消除了,水稻又獲大豐收。
大義責子
有一次,綿公外出,遇一賣字先生,見其字頗有功底,便與他交談,方知是一名飽學秀才。於是,就請他當西賓,並聲言柬惰從厚。這秀才就答應下來。
誰知,綿公的兒子頑劣異常,無心向學,這位秀才盡了十分的努力,也無濟於事。秀才沒有辦法,只得敷衍了事,自己則潛心攻讀。春去秋來,這秀才在綿公家執教已經3年了,綿公卻絕口不提薪金。秀才臉薄,又念及綿公知遇之恩,自己才可以衣食無憂地攻讀3年,也不向綿公要薪金。有一天,他悄悄地離開了王家。
這秀才回到老家,只見原先住的破屋已變成一座富麗的住宅。正在詫異間,他的妻子走了出來。夫妻相見,悲喜萬分。鄉親們聞訊,都趕來恭賀他在外頭髮了財。至此,秀才方明白綿公一片苦心。當下暗誓,定要報答綿公之德。
又是幾個年頭過去。這一年,綿公強令他的兒子上京赴考。他兒子不學無術,但父命難違,只好硬著頭皮上京。誰料,這一科的考官剛好是當年的這位秀才。幾年來,這位秀才連考連捷,並任了這一次京試的宗師。考場上,他認出了綿公的兒子正好在其中,於是暗中作弊,使綿公的兒子上了榜。
綿公之子哪知其中奧秘,只是一味慶幸。不久,便到福建做官了。
3年後,綿公之子卸任,他滿載著金銀榮歸故里。這時鄉里的父老都來祝賀。綿公見如此多的金銀,頓生疑竇。待眾人散後,便加以逼問,兒子抵賴不過,方說出這些錢財俱是從百姓處搜刮而來。綿公痛心疾首,叫人把他綁起來,準備連同贓銀一起沉入海中。後經鄉中父老再三勸說,又因外砂堤圍多年失修,常鬧水災,便把這些銀子用於築堤,並令兒子親自參加挑土抬石,以示懲罰。
當代王天性
個人簡介
男, 1955年12月生,陝西洛南縣人。筆名縴夫,別署雲蒙山人。陝西省畢縣金堆城鉬業公司幹部,業餘研修文藝創作。系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暨陝西省作家協會、詩詞學會、楹聯學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特級書畫師,四川省僑光東方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特約顧問編委。文學、美術及書法作品散見於《中國楹聯報》、《陝西詩詞》、《西安日報》、《民眾文化》等報刊和《中國對聯作品集》、《中國當代對聯文庫》、《新千家詩》、《二十世紀中華詩人代表作》、《中華當代詞綜》、《東方之子》(書畫卷)、《中國學者墨跡選集》、《人生感悟錄》等書籍之中。著有《聽雨廬楹聯集》、《聽雨廬詩詞集》和散文集《月光曲》。書畫類作品曾入展中國近現代書畫展、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亞太地區名家書畫聯展和韓國1998世界美術大展。有作品被陝西茂陵博物館、西安大慈恩寺、西安香積寺、桂林中華文化特技苑、遼寧望兒山慈母碑林、鄭州青龍山莊、山東曲阜楹聯城、南京甘熙故居紀念館、福建天壽禪寺、武漢東湖公園、武漢南昌滕王閣和安徽蒙城莊子祠等名勝旅遊區所刻掛。獲有中國地名杯名地名人作品大賽(詩歌)一等獎、2006中國驪山詩詞邀請賽一等獎、貴州六盤水神州杯全國征聯金獎、大連大雪杯全國征聯一等獎、陝西黃河魂旅遊區海內外征聯大賽一等獎、2002年度中國對聯創作金獎、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書畫交流大展賽金獎、山西省龍澍峪有獎徵集詩聯書畫(書畫類)一等獎、世界華人慶祝香港回歸硬筆書法大賽最佳創作獎和世界文化藝術交流功勳金獎。享有“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當代中華詩神”、“世界書畫藝術名人”等榮譽稱號。《全國優秀人文科學專家學者名典》、《大地之子》、《中國當代詩詞藝術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楹聯藝術家大辭典》、《中國歷代書畫名家大辭典》和《世界藝術家名人錄》等典籍載有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