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王墅社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東北部,東鄰新華社區,南鄰方山社區,西鄰橫嶺社區,北鄰永
寧社區,向南15公里即到祿口國際機場,北距江寧區政府駐地東山鎮約8公里。社區總面積9.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40畝,水面1600畝,總戶數1280戶,總人口4446人。下轄倪家邊、塘南頭、上王前村、上王后村、下王東村、下王西村、蘇宋崗、大井村、嚴村、毛塘、顧家山、王家山、馮家山、杜家山14個自然村,分為34個村民小組。2002年8月起被江寧科學園征地拆遷,80%以上居民復建房安置於天景山公寓碧華苑、花錦苑、佳福苑等。社區辦公室即將遷入該公寓佳福苑新樓,駐地距秣陵集鎮約10公里。該社區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著力提高產業綜合能力,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並按“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全力淨化美化環境,加強文明建設,進一步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構建和諧富裕新型社區。歷史沿革
由原王墅社區、東方社區於2007年3月合併而成。1958年淳化人民公社成立,將宋墅高級社上王墅、倪家邊、塘
南頭3個自然村與下王墅高級社下王墅自然村合併組建為王墅大隊。東山人民公社成立時,將方山林牧場下屬的東方管理區改稱東方、方山2個大隊。1962年方山人民公社成立,東方大隊屬方山公社管轄。1982年,淳化鄉王墅大隊改稱王墅村村委會;方山鄉東方大隊改稱東方村委會。1989年,王墅村仍屬淳化鎮。1987年東方村又分為東方和茶園兩個村,2001年茶園村復又併入東方村。2002年10月,王墅村、東方村均屬方山街道管轄。2004年6月,方山街道改王墅、東方兩村為社區。2006年3月,方山街道與秣陵街道合併,王墅社區、東方社區隸屬秣陵街道。2007年3月,兩社區合併改稱王墅社區,屬秣陵街道。下轄倪家邊、塘南頭、上王前村、上王后村、下王東村、下王西村、蘇宋崗、大井村、嚴村、毛塘、顧家山、王家山、馮家山、杜家山14個自然村,分為34個村民小組。設施建設
社區原地形多為半山半圩,東南部基本是圩區,西北部主要是山地。圩區有田1000多畝,分部在蘇井小圩、前進
河兩邊,屬常熟圩田。西北山地每遇旱年要用四道水車翻水才可灌溉。舊時因土地私有制,村民大多田地較少,靠租地、僱工度日。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集體經濟不斷壯大。1968年王墅新建深塘埝抗排總渠長1公里,嚴村自然村自建17米高揚程機台1座,許家山自建高19米機台1座,解決嚴重缺水問題。1974年王墅村開挖前進河,解決抗旱排澇難題。大搞格田成方1500畝,圍造灘田300多畝。社區居民2002年開發拆遷,2004年入住天景山公寓後,衛生保健工作更上一層樓。到2006年參加合作醫療人數達100%、醫療保健站設備齊全並建到小區家門口,看病不出100米就能及時得到治療。1997年建自來水廠一座,1998年全村通上了自來水。社區規劃設定了4處室外避難場所和1處室內避難場所,其中室外避難場所總面積達11000多平方米,帳篷3000餘頂,王墅社區被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授予第四批“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稱號,成為我區首個獲此殊榮的社區。經濟發展
自然條件不斷改善,1986年糧食總產650萬斤。隨著農業發展,村辦工業從無到有。1971年創辦小型草包廠,
1976年興辦銅煉廠、電焊機廠、鑄造廠、機械廠、化工廠、拉絲廠、建築隊、皮鞋廠、螺絲廠、泵廠,1987年村辦工業產值7783萬元,獲利335萬元,固定資產640萬元,人均3678元,職工400多人,自1997年連續三年被江寧縣人民政府評為“百強村”。20世紀80年代王墅鑄造廠年產值達3600萬元,年獲利220萬元。社區的副業生產有一定歷史。王墅1982年種茶300畝,1993年再次擴種150畝,加農戶自種100畝,合計有茶園550畝。1996-1998年養魚250畝、草蝦30畝,種植草坪100畝,1戶專業戶養奶牛12頭,1996年私人開油坊1座,另有東方大隊與農戶共種茶樹1000多畝。大多村民利用山地優勢大搞多品種蔬菜生產,銷往橫嶺、東山市場。大井自然村種植山芋歷史悠久,山芋銷至安徽、南京等地,僅1986年全村山芋收入達16萬多元。統計資料顯示:該社區1986年人均收入約600元,2006年人均收入達7400元。2006年社區居民80%搬入天景山公寓。有電腦400多台、汽車120餘輛、手機每戶約2部、有線電視入戶100%。教育事業
王墅社區教育事業歷史悠久。下王墅自然村光緒二十八年二月辦新學堂2個班,有學生81名教師3人。1935年校
長金其湘在孫家前祠堂三間房辦1個教學班。上王墅村1942年2月在佛靈庵辦1個班,有1名教師52名學生。20世紀40年代,嚴村在嚴家祠堂辦有一所私塾,有20多名學生1名教師。1950年起教育發展,基本上大村都有學校。下王墅村設高小班,其他村均為初小。1978年經調整擴建,在楊家山新建13間校舍,加上22間原校舍,有教師18人,國小班10個班。國中班4個班,學生共約540名。有幼稚園兩所教師4人、學生72名。嚴村有新舊校舍14間,國小班5個班、國中班2個班,教師10名,總計學生250名;幼稚園1所、教師2名、學生28名。2002年以後由於拆遷,村辦學校撤併,學生轉入方山中心國小學習,2006年9月份,方山中心國小撤銷併入天景山國小讀書。王墅社區與金陵科技學院開展共建活動,學院經常組織學生志願者深入社區開展活動。學子們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諮詢服務。繼續對考取大學的本社區學生進行了助學獎勵,總計24人,發放獎金20600元,其中考取本科院校其中7名,每人發放1000元;考取大專院校17名,每人發放800元。名勝古蹟
孫家四房。在下王墅村東面,北靠孫竹泉住宅,南與梅家相對,東依三房大宅子,西與張家書房相連。共五進,前三進15間,後兩進有樓22間,共37間。正門五道,側門8道,大小天井12塊。天井用青石鋪地,房內地面
用方磚鋪成。遠看青磚、白牆、黑瓦,十分壯觀,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前兩進是書房、廚房、柴房、傭人房。後兩進是走馬樓,裝有雕花窗扇。堂屋裝有格扇,用於主人居住。中進是大廳,能容百人。大廳後部是一排屏風,中部四根大圓柱,支撐上面駝梁屋架。大廳前一個大天井,四周砌有欄土石,地面是80厘米見方青石鋪地,走廊由長條石覆蓋。靠天井正門門庭上,雕刻著樓台、亭閣、人物、喜鵲等,工藝精湛。孫家四房1950年前後保留完好,後不久被拆除。四姓祠堂。下王墅村有孫、夏、王、李四大姓,建有宗祠六座,孫家前祠座落於下王墅村西前頭,建於明末清初,距今有400多年歷史。祠堂為二進三院大宅院,前進12間,後進10間,共22間。祠前大門外是一塊長方形場地,全用青石鋪成。靠池塘邊有一排雕花石欄桿。東西兩側砌有護牆,各開一門。靠大門兩旁,各放2個圓柱體石墩,中間有洞,每個重約一噸。走進大門,抬頭就見“孫家宗祠”四個大字條匾。向上看,是木雕的“戶對”裝飾,下面有兩個圓柱體“戶對”分列兩旁,每個約半噸重。通過天井來到大院。院子被一道風火牆隔成前後兩院。前院栽著一排高大柏樹,東南角有臘梅、天竹;後院天井兩旁各有一座花台,東栽掛花樹,西是牡丹花。從後院東牆一道側門進去,為東大院子,後半部翠竹一片,前半部是菜地和樹林。跨入後進大門,為四合院式建築。天井中間,正屋和東西兩側都裝有黑色格扇,推開正屋格扇為堂屋,後部是一排裝有雕花小格扇的神龕,裡面供奉著祖先靈牌,這是後代祭祖場所,該祠2002年拆除。上王墅村另有孫家祠堂3間2廂,張家祠堂2間,嚴村祠堂4間、蘇宋崗祠堂8間、大井村祠堂4間,1964年均被拆除。
碑坊。下王墅村有碑坊,多數靠祠堂而立。五座碑坊皆為“貞節坊”。四座在解放前後被風吹倒與拆掉,僅存前祠東邊一座保留至2002年後被拆除。前祠東邊碑坊建於清代,高約5米,用優質條石、方石、石柱砌成。頂上長方形石塊上刻著“聖旨”兩字,清晰可見。中間石板所刻文字已難辨清,碑身兩側砌牆護體。地面為黃色大石塊鋪成,前沿有兩根長方形石柱屹立著。在碑身兩根石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上聯云:“教子成名,無違夫子。”下聯曰:“事姑盡孝,問我諸姑。”前祠東面碑坊旁有一對黃色巨石雕刻成的石獅。每個重約300公斤。石獅坐墊石與身子連成一體,高約一米多,坐蹲姿勢。頭部卷形毛髮、圓眼、大嘴及胸前佩戴銅鈴,栩栩如生。由於村民相信可以辟邪,舊時每逢初一、十五都有人在石獅前焚香下拜,祈求平安。石獅現已遺失一隻,另一隻保存於科學園處。
廟宇。舊時,王墅村有15座廟宇,共48間廟宇僧舍。其中下王墅村觀音庵建於晚清,規模較大。20世紀40年代所建三座廟宇,均是在原址上修復重建。以上廟宇多在1950年後被拆除。
歇涼亭。下王墅村通向解溪鎮途中,緊靠秦淮河邊有一座石亭,稱為歇涼亭。該亭建於晚清,亭身長方體,長約6米、寬約2米、高約3.5米。整個亭子不用一釘、一木,全靠石柱、石板、條石串插而成。亭內放有長條青石凳,以供過往行人躲風躲雨、歇腳納涼。涼亭北面敞開,與下王墅村遙遙相對,中間兩根長方體石柱上,刻著一幅對聯:上聯是:川媚山輝何處是桃園橘洞;下聯是:年豐人壽卻來是舜日堯天。據說,這幅對聯是下王墅秀才夏二先生所寫。歇涼亭從建到解放後絲毫無損,直到開挖河道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