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啟明 ,新中國開國少將。他的革命與戰鬥生涯極富傳奇色彩,自他參加革命開始,從事秘密工作長達18年之久,先後經歷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國內建設等歷史時期,被稱作“共產黨人中最著名的16位臥底”,為新中國的締造和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革命事跡被威縣地方志、威縣名人錄、邢台抗日誌士故事等多部地方書籍收錄。他的故事被編入地方中國小課外教材、輔助教材。
王啟明,1910年1月10日生於河北省威縣北胡帳村,1929年考入商震辦的河北軍事政治學校第二期,同年四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地下黨黨小組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共中央北方局領導下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正定保衛戰和武漢保衛戰。1944年任陸軍總司令部參謀處少將科長,少將高參,1946年12月受黨組織派遣到河南新鄉、汲縣,任國民黨32軍少將參謀長,後因策反企圖暴露,受劉伯承、鄧小平首長的指示,率200餘人起義回到人民解放軍,先後任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參謀長,縱隊黨委常委,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第十四軍副軍長兼參謀長,軍黨委常委,雲南(昆明)軍區副參謀長,軍區黨委常委,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後任雲南省副省長兼雲南省農業大學校長兼黨委副書記,雲南省政協副主席,省政協黨組成員。
195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解放勳章。
2002年10月19日,王啟明在昆明逝世,享年93歲。
潛伏生涯
王啟明入黨後長期從事秘密工作,先是在國民黨商震的第32軍司令部當參謀。不久,他在32軍141師721團當了營長,在中共北方局領導下從事地下工作。32軍1931年就建立了中共地下組織,團以下基層軍官中有很多中共黨員。抗日戰爭全面暴發後,他們按照黨的指示積極開展工作,團結抗戰,反對投降,英勇作戰。32軍在平漢線、台兒莊、徐州會戰中表現出很強的戰鬥力,與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是分不開的。
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第32軍141師723團團長,王啟明在與日軍作戰中指揮果斷,英勇殺敵。後被國民黨陸軍大學選中,1940年考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1943年,王啟明任陸軍大學少將戰術教官,在陸軍大學,他的精道見解,引起了國民黨高級將領的注意。不久,王啟明被調到國民黨陸軍總部作戰部門,任作戰科科長,進入了掌握國民黨核心軍事機密的要害部門。作為高參,有些意見和建議還得到蔣介石的採納。在此間得到的一些重要情報,他設法轉給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
解放戰爭中,1946年6月被國民黨陸軍任命為32軍的參謀長。任命下達後,王啟明到中共駐南京辦事處,向董必武作了匯報。
1946年底,王啟明被派到河南與解放軍作戰。1947年初與晉冀魯豫軍區取得了聯繫。上級認為王啟明起義的時機已成熟,命他組織部隊儘快在戰場起義。在32軍,王啟明以他來自陸軍總部的特殊身分作掩護,團結了一批可靠的中下層軍官,選拔了一些基礎好的士兵為起義骨幹。
1947年3月,32軍在汲縣被解放軍包圍,晉冀魯豫軍區要求王啟明立即策動起義。這時我軍因敵來援,提前結束汲縣作戰,上級要求未暴露身份的地下黨員繼續留在32軍,已暴露的撤到解放區。
1947年4月王啟明在河南汲縣率軍部特工大隊200餘人起義。
德安血戰
1938年武漢會戰時,32軍隸屬薛岳的第一兵團,作為戰役預備隊駐紮在南昌。
10月初,日軍101師團投入戰鬥,於1938年10月10日攻占了隘口街。為確保南潯線和永(永修)武(武寧)線國軍南撤道路的暢通,1938年10月1日薛岳就命令32軍北上德安縣城東北地域,最低限度要把101師團擋在德安縣城以北,直到兩線國軍撤完為止。
32軍此時面對兩股日軍:東邊是隘口的101師團,北邊是馬回嶺的106師團留守部隊。為先發制人,王啟明於1938年10月10日率723團首先突擊馬回嶺。馬回嶺駐紮著106師團1個騎兵大隊(營)和1個步兵大隊(營)。激戰兩天,723團斃敵30餘人,繳獲步、騎槍20餘支,輕機槍1挺和一些軍用品,迫敵退回九江城。而723團僅15人受傷,無一陣亡。
1938年10月14日,101師團在步、炮、空協同下,開始猛攻723團陣地。戰至18日,進攻均被打退,101師團遭受很大傷亡。18日夜,王啟明奉命率全團轉移到博陽河右岸和德安城內防禦。20至24日,101師團數度架橋強渡博陽河,都被守軍擊退。25日,101師團在723團側翼陣地強渡成功,並進而占據了縣城東、北、西三面高地,以炮火俯制德安城。723團退回城內堅守。
26日,101師團在飛機和高地炮火壓制下,猛攻縣城。723團死戰不退。西城牆上,重機槍2連連長賈文魁腹部被子彈打穿,仍堅持指揮戰鬥,直到王啟明趕到,才令人將他護送到後方醫院去;東北城牆上,1連副班長周顯隨著轟塌的城牆滾到了城外,他從磚礫中掙扎出來,又爬回城牆繼續戰鬥。從此,戰友們都不叫他周顯,而改稱“危險”了。由於日軍飛機、大炮火力太猛,723團損失慘重,2個營長受傷,1個營長重病,都送後方醫院治療了,連、排軍官傷亡過半。黃昏時,西北城牆上的守軍全部犧牲,敵人步兵沖入城內。王啟明命令與敵巷戰,手榴彈和白刃格鬥成了主要的戰鬥手段。天黑後,723團不顧疲勞,勇猛頑強,發起持續不間斷的夜襲,斃敵500多人,殘敵逃出城外。
27日,101師團在空、炮協同下,再次衝進城內,占據了西北半個城區。王啟明率全團堅守東南半個城區,他的團指揮所也成了第一線的火力支撐點。戰至夜晚,師部派1個營前來增援,王啟明當即率領這支生力軍發動逆襲,殲敵600餘人。殘敵逃出城外,退到博陽河左岸。
28日的戰鬥更趨激烈,日軍炮火甚至轟塌了王啟明的指揮所,10餘名通訊兵和警衛員犧牲,王啟明倖免。天黑後,友鄰的190師派1個步兵連前來增援,王啟明馬上率這個連實施反擊,又一次把敵人逐出城外。
29日,窮凶極惡的101師團再次發動步、炮、空協同進攻,並再度衝進城內,繼續與723團展開激烈的巷戰。一牆一屋,一井一巷,都成了反覆爭奪的目標。團指揮所里只剩下王啟明和特務排長楊振海,日軍的子彈不斷射進來,迸起的彈片和碎石濺滿他倆全身。王啟明知道,此時指揮所決不能後移,一定要咬牙頂住。關鍵時刻,王啟明下令拉出雪藏的6挺俄制輕機槍,全部架在小城門樓上,向敵人狂掃。這種俄制輕機槍吐彈率很高,能在一瞬間成片地撂倒敵人,不僅大量殺傷日軍,更重要地是打垮了日軍的信心。
29日下午6時,師部傳來新命令:已勝利完成阻擊任務,全團後撤。
王啟明率723團投入戰鬥時,有指戰員近2000人,退出戰場時,不足400人。而據101師團戰鬥日誌記載,在與723團的直接作戰中,該部陣亡2000多人。723團是個純步兵團,與合成化的日軍作戰,殺傷的敵人竟然大於自己的損失,這在中國抗戰史上是不多見的。
回到師部,李兆英師長叫伙失煮了兩碗麵條,笑著對王啟明說:“趕快吃這兩碗長壽麵,慶賀你命大。在德安城苦戰6晝夜能安然活著出來,真是‘幸生不生,必死不死’啊!”。1938年10月28日的《民國日報》報導:“苦戰五日,德安城屹然未動,實為抗戰以來少有之守城戰”。馮玉祥將軍作詩道:“王啟明好團長,守德安打硬仗,苦戰三晝夜,無數敵人被殺傷。……”
德安作戰後,國民政府授予王啟明一等華胄勳章,表揚723團的英勇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