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中共黨員,教授,指導指導在讀碩士研究生3名。教學情況:本科:地貌學;濕地生態學;研究生:濕地科學導論;地理學基本理論問題;濕地與環境演化。主持三江平原濕地系統雙向演替下的結構、功能變化與生態效應——濕地凍融作用驅動的水文地貌過程與濕地演替(40830535-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作經歷
東北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副院長;泥炭沼澤研究所所長;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城環學院部門工會主席。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中國煤炭學會泥炭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吉林省泥炭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吉林省土壤學會常務理事。供職機構
50年代末,按照國家地學研究的地域分工,我校承擔沼澤研究工作。1960年4月教育部和吉林省正式批准東北師大成立沼澤研究室,並創建沼澤水文專業。1986年更名為泥炭沼澤研究所,我國沼澤學奠基人之一柴岫教授任所長。下設濕地生態研究室、泥炭地質研究室、泥炭資源研究室、自然地理實驗室、C14年代實驗室、孢粉與植物殘體分析實驗室和泥炭綜合利用廠。四十餘年來,在柴岫、郎惠卿等老一輩學者的帶領下,對全國、特別是東北地區和若爾蓋高原的沼澤進行了長期系統性的定位和半定位研究。先後完成"南水北調若爾蓋沼澤考察"、"黃淮五省泥炭資源考察"、"全國泥炭資源調查"、"泥炭飼料添加劑"等大型科研任務。完成"中國沼澤類型、分布和演化規律及其開發與保護研究"、"小興安嶺泥炭蘚沼澤泥炭與植物間的營養物質交換"、"渤海北黃海沿岸泥炭成礦機制與海進海退關係"、"泥炭形成的水熱系統與全球成炭氣候模式"、"中國東北地區和白俄羅斯泥炭沼澤生態特性對比研究"、"泥炭C14年代可靠性研究"等十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吉林省濕地資源調查"、"吉林省濕地、生物多樣性現狀調查及合理利用與保護的研究"、"松嫩平原湖泊濕地水生態保護與合理利用研究"、"泥炭鑽井泥漿助劑"、"泥炭生物菌肥"、"泥炭水煤漿穩定添加劑"、"中國濕地生態效應研究"等30餘項省部委科研項目。在這些高層次科研項目的支持下,先後出版了《泥炭地學》、《中國沼澤》、《泥炭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國北方沿海泥炭與環境》、《中國泥炭》、《中國濕地研究與保護》和《中國濕地植被》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