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凱運(1833~1916)原名開運,字紉秋;中年改名凱運,字壬甫(一作壬父);50歲後改字壬秋。署所居為湘綺樓。自號湘綺老人,學者稱湘綺先生。出生於善化(今長沙)學宮巷內家宅,世居湘潭縣雲湖橋山塘灣。幼時讀書每天不及百字,又不能盡解,後受良師激勵,發憤苦學,每日讀的書不能達到背誦就不食,不得理解就不寢。
詳細經歷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王凱運應童子試,次年入長沙城南書院。道光三十年入縣學,有文名。鹹豐元年(1851)與鄧輔綸兄弟、龍汝霖、李壽蓉成立蘭林詞社,有“湘中五子”之稱。鹹豐六年,注《今古文尚書箋》,宗公羊學。鹹豐七年,鄉試中舉,與曾國藩將領交往,自許霸才,睥睨天下,鹹豐九年,入京會試不第,寓居法源寺,受戶部尚書肅順賞識,聘為家庭教讀,並約為異姓兄弟,“採取言論,密以上陳”,優禮有加。祺祥政變,肅順被殺,他避居各地,退而博覽諸子,箋注群經,並撰《祺祥故事》為肅順辯。同治元年,入曾國藩幕,雖參與謀劃,而所義多不和,遂離去。同治四年(1865),由長沙移居衡陽西鄉石門,專事著述。光緒元年(1875),應曾紀澤之請修纂《湘軍志》。次年,住宅毀於洪水,在長沙營盤街始建湘綺樓(光緒二十七年復建湘綺樓於湘潭縣雲湖橋山塘灣)。後應四川總督丁寶楨之邀,於光緒四年冬至成都,主持尊經學院。此後八、九年,往來於湘蜀之間,從事講學和著述。
光緒十二年,離川返湘,先後主講長沙思賢精舍,任衡州船山書院山長。光緒二十八年,主講南昌高等學堂。光緒二十九年,為江西大學堂總教習,上書反對改學制,引起江西各界不滿,遂辭職,為巡撫夏時幕客。其時,與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先後交往,或通問侯,或論政事,所提方略都未被採納。光緒三十四年,清廷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中日甲午戰爭中,得知李鴻章畏縮不前,曾致信曉以大義,“誤國之罪,誰執其咎?”表現出愛國的正義感。關心民間疾苦,對太平天國起義以來統治者禍國殃民,民不聊生之慘象,曾作《獨行謠》、《鹽井歌》、《圓明園詞》,予以真實反映。又在《與曾侍良言兵事書》中說:“勸捐之局,踵賊去來,來不能拯,去又繩之”。引里諺曰:“官官相為,官高者賢,但聞蠻官,不聞蠻民”。又說:“夫盜賊者,貧民之變計也”;“寇勢愈張,官力愈弘;公局愈興,民困愈窮”。
宣統三年(1911)以鄉試重逢,中舉,特加翰林侍講銜。引為榮耀,作詩以紀。民國元年(1912),作《悲憤詩》2首。民國2年被舉為湖南孔教會長。次年,應袁世凱之請,任國史館長。後辭歸,致書袁世凱,勸不必稱帝,作詩“誰知竊國人,征書到滄州”。但他是以袁竊國於清,而持異議,並於西宛題門聯:“民尤是也,國尤是也;總而言之,統而言之。”後有人分別續語:“何分南北”,“不是東西”,流傳甚廣。他昧於時代潮流,終生不剪長辮,但反對外來侵略。
治學主張經世致用
宗今文經學。所作箋注以疏通文義為務,不侈言義理,不煩瑣考據。主張“學貴有本”,提倡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敢於獨標新見。著有《禮經箋》、《禮記箋》、《春秋公羊何氏箋》、《穀梁傳箋》、《今古文尚書箋》、《尚書義》、《尚書大傳補註》、《周易說》、《詩經補箋》、《論語集解訓》、《爾雅集解注》、《逸周書注》、《老子注》、《莊子內篇注》、《墨子注》及《褐冠子注》等書,時人推他為“儒宗”。他曾慨然嘆道:“我非文人,乃學人也!”
詩文悉本諸經
效法漢魏六朝體。常說:“文不取裁於古,則無法;文而必摹於古,則亡義”。文章以敘議見長,格調高古,文詞雅麗。詩有擬古傾向,以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以“百年成毀何匆促,四海荒殘如在目。丹城紫禁猶可歸,豈聞江燕巢林木”。寫圓明園之興廢,反映清王朝之衰落。從詩作總體看,較少現實生活內容。著有《湘綺樓文集》26卷,《外集》2卷;《湘綺樓詩集》18卷,《外集2卷》;《湘綺樓詞鈔》1卷等。
他精研經史,旁涉方誌。講學著書期間,修纂《湘軍志》16篇,《桂陽州志》17篇,《衡陽縣誌》10篇,《安東縣誌》7篇,《湘潭縣誌》12篇等。《湘軍志》詆太平軍為匪寇,溢美湘軍戰功。但敢直書,在《曾軍後篇》中說:“且言江寧鋤貨,盡入軍中”;《營制篇》說:“故將五百人,則歲入三千,統萬人,歲入六萬金,猶廉將也”。因此引起湘軍將領不滿,發生毀版風波,然生徒將其刊印,流傳至今。
講學經歷
他仕途失意,退而講學。門牆極盛,弟子眾多。知名弟子有楊度、夏壽田、廖平、楊銳、劉光第、齊白石、張晃及女弟子楊莊等,在教育事業上卓有成就。
評價
他成名較早,自負非常,而不得志,晚年自輓聯云:“《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兒傳詩禮;縱橫計不就,空留高詠滿江山”。民國5年卒,葬楊嘉橋白鹿沖,門人輯其著述為《湘綺樓全書》。
他死後,他的學生楊度(籌安會六君子),用了一副輓聯來寫他:“曠古聖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平生帝王學,至今顛沛愧師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