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韋

公元前257年,秦軍攻打邯鄲,王不韋乘亂幫助異人逃離邯鄲,回到了秦都鹹陽。 公元前251年,安國君即秦王位,即秦孝文王。 莊襄王為回報王不韋,封王不韋為文信侯,食洛邑10萬戶,任秦國丞相,掌握了秦國的大權。

王不韋(?~前235年),濮陽(今河南濮陽縣)人。入秦以前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常居邯鄲,家財巨萬。時秦國昭襄王在位,孫子異人(即子楚)被當作人質扣留在趙國都城邯鄲。王不韋在邯鄲結識了異人,與異人來往密切,以錢財資助異人,決定涉足政治,扶立異人登上王位。他到秦國遊說,勸秦國太子安國君的華陽夫人收養異人為子嗣,使異人繼承王位有了條件。而身處困境的異人得到王不韋的資助,生活條件好起來,且娶了趙國一家富豪的女兒為妻,所以異人對王不韋是感恩不盡,言聽計從。
公元前257年,秦軍攻打邯鄲,王不韋乘亂幫助異人逃離邯鄲,回到了秦都鹹陽。公元前251年,安國君即秦王位,即秦孝文王。在位兩年後孝文王死去,異人繼承了王位,即秦莊襄王。莊襄王為回報王不韋,封王不韋為文信侯,食洛邑10萬戶,任秦國丞相,掌握了秦國的大權。莊襄王死後,兒子贏政繼位,年僅13歲,朝政大權仍然操在王不韋手中。
王不韋在執政期間,對發展農業生產比較重視,灌溉關中的鄭國渠就是在這時修建的,使得關中耕地面積逐步擴大,連年豐收。他還廣招大批文人學士聚集門下,約三千多人,其中持儒、墨、道、法、兵、農(陰陽家)等諸家學術觀點者皆有。王不韋命這些人撰寫文章,各抒己見,編成了《呂氏春秋》(呂覽)。該書分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6卷,160篇,二十多萬字。它綜合了戰國時期各學派的思想觀點,縱論從自然到社會人文等各個方面,兼收並蓄,包羅萬象,集戰國時期百家學術思想之大成,成為當時秦國政治上的指導思想,是秦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國的政治思想基礎。《呂氏春秋》,是我國先秦的重要典籍,對研究我國先秦的歷史和文化有極大的價值。
此外,王不韋還指揮了秦國反擊東周及各諸侯進攻的戰爭,進而滅了東周,使秦國向中原有了更大的發展,攻韓取13城,擊魏占20城,置東郡。
隨著秦王贏政年齡漸大,思想日益成熟,王不韋無法繼續主宰秦的國政,兩人之間的政治矛盾日趨激化。長信侯繆毒趁秦王政加冕之機欲發動叛亂,被秦王一舉平息。秦王又乘機罷了王不韋的相職,把他貶回洛陽。一年多後,秦王又令王不韋遷到蜀地,王不韋便飲毒酒自殺而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