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綠核

稻綠核,病菌侵入穀粒後,在穎殼內形成菌絲塊,破壞病粒內部組織,後菌絲塊逐漸增大,先從內外穎殼合縫處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的孢子座,後包裹穎殼,近球形,常大於病粒數倍,同時色澤轉變為墨綠色或橄欖色,其後表面龜裂,散布墨綠色粉末狀的厚壁孢子。

病菌侵入穀粒後,在穎殼內形成菌絲塊,破壞病粒內部組織,後菌絲塊逐漸增大,先從內外穎殼合縫處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的孢子座,後包裹穎殼,近球形,常大於病粒數倍,同時色澤轉變為墨綠色或橄欖色,其後表面龜裂,散布墨綠色粉末狀的厚壁孢子。
病原物有性態為稻麥角菌(Claviceps),無性態為稻核菌,病菌厚壁孢子側生,球形或橢圓形,墨綠色,表面有瘤狀突起,菌核扁平,長橢圓形,後變為黑色。
中文學名稻綠核菌
拉丁學名Ustilaginoidesvirens(Cke.)Tak.
中文別名稻曲菌,稻奴,谷菌,粳谷奴
分類地位肉座菌目、麥角菌科、綠核菌屬
形態特徵菌核產生在水稻的少數小穗上,通常3-5粒,呈球形,不規則或扁平,直徑0.5-0.9cm,表面深橄欖綠色或墨綠色,內部橙黃色,中央呈白色,表面呈現一層粉末,即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球形,綠色,有小刺,直徑4-7μm。分生孢子萌發,可再次產生分生孢子。
生態習性在水稻生長季節,寄生於稻上。
分布地區河北、遼寧、吉林、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湖南、四川、廣東、廣西、陝西、貴州、雲南等。
經濟用途其菌核藥用,能消炎、殺菌。據《本草綱目》等記載,治走馬喉痹(即白喉)。
【性味歸經】微鹹,平。
【功能主治】消炎,殺菌。用於走馬喉痹,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3-6克,或粉末1~1.5錢,白酒一小盅送服,日服2~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