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玉溪鎮位於縣城中部,東接忠信鎮、桃源鄉和舊城鎮,南接隆興鎮,西鄰上壩土家族鄉和大矸鎮,北與河口鄉接壤。屬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具有低緯度、高海拔、多中低山丘陵的地理特點,以山地、丘陵、河谷、峽谷、山間壩地與槽谷之間。境內以中山為主,其間溪流密布,山高谷深。壩子、丘盆、坡地、溪河等錯落無緒,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最高點海拔1625.2米,最低點海拔376米,相對高差1249.2米。
玉溪鎮境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熱同季,熱量和水資源豐富。鎮所在地年平均氣溫15.6℃,月均氣溫最高為7月,26.1℃;最低1月,4.6℃。年總積溫4380~6389℃。無霜期250天以上,年日照時數1000~11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70毫米。
行政區劃
玉溪鎮轄3個社區、9個村,134個村(居)民組。以糧、油、煙、豬、經濟生態林為鄉村農民的主體產業,有鄉鎮企業(含非公有經濟)1866個,從業人員15444人,年產值3.57億元。全年財政收入995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998元。
520325100001 122 新城社區
520325100002 121 永城社區
520325100003 121 東街社區
520325100200 122 城關村
520325100201 220 桑木壩村
520325100202 220 巴漁村
520325100203 220 池村
520325100204 220 淞江村
520325100205 220 大路村
520325100206 220 蟠溪村
520325100207 220 五八村
人口民族
2004年末76379人,其中農業人口47081人。
自然資源
玉溪鎮面積245.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80公頃。發源於綏陽縣梘壩的芙蓉江,流經縣內5個鄉鎮,流長62.7千米,其中流經玉溪鎮蟠溪、大路、淞江3個村,流長10餘千米。發源於重慶市轄南川市筍子山的梅江,流經縣內4個鄉鎮,流長56.2千米,其中流經玉溪鎮中嶺、淞江2村,流長10餘千米。此外,境內有巴漁溪、玉溪、蟠溪、水村河等河流,水資源豐富。三河口溫泉、洋渡風光,大泡水電站,淞江漂流,玉溪河下游綜合資源十分強勁。
玉溪鎮境內山地資源豐富,具有種養產業發展的良好條件;溪流水源穩定,適宜梯級開發水產養殖。礦藏有磷鐵礦、赤鐵礦、煤線、玻璃礦、花崗石、方解石、矽石,錳礦等礦產資源。
基礎建設
鎮屬中國小35所,在校學生17043人。玉溪鎮道真縣腹地,是道真自治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縣屬道真中學、玉溪中學、職業高級中學、民族中學、私立金星中學等分布於此,縣內主要工礦企業多分布於縣城和近郊。
水電供給保障,公路四通八達,道武公路北達武隆借烏江與黃金水道長江相接,西鄰南川市鐵路同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相通,東南的道務公路可連國道326線,南有道遵公路經正安川黔線上的遵義直連貴陽。有大小客車直通其他各鄉鎮,並直達遵義、貴陽、重慶、廣州等大中城市,信息網路健全,經濟貿易活躍,屬黔渝經濟互動發展的重要板塊。
經濟發展
玉溪鎮是道真縣的城鄉結合部,以城區輻射、城鄉互動、產業促動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構架,實施“一產穩鎮,二產強鎮,三決”溫泉、洋渡風光,大泡水電站,淞江漂流,雲頂山100公頃繁林資源強勁,山地資源豐富,適宜種養產業開發;縣城新老城區各具特色,以高原新區建設帶動老城發展,開發區4號、6號、8號。
旅遊資源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既有自然風景資源,也有文物古蹟和民族風情文史資源,開發利用少,更多的有待開發。雲頂山風景區、沙壩水庫、洋渡小山峽、淞江漂流、淞江溫泉、縣城五峰公園等是理想的風景資源。始建於元代的蟠溪寺為縣內今存的最早寺廟建築,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道光年間的萬天宮,規模較大的文堡壩古墓分別為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道真系儺戲王國,玉溪鎮境內今有6個戲班,五六十人。日本、美國、韓國等專家學者到巴漁考察儺文化,給予很高評價。蟠溪高台舞獅馳名省內外。
桑女仙村
桑女仙村(即桑木壩村)位於道真縣城的西北面,距縣城3.5公里,空氣清新、風景優美,有別致的黔北民居、桑女的古老傳說、休閒農家樂、美麗的生態茶園、千年許願樹,熱情的桑女仙村人民歡迎你!
淞江漂流
淞江漂流從上河電站出發,直至淞江大橋,全長5.6公里,沿途兩岸山勢陡峭,船隨波逐浪漂流,融入怒流湍急的江水中,一番驚險刺激之後,江水平靜如潮,青山、危崖、藍天、白雲倒映如畫,淞江河畔驚險刺激的漂流就是您挑戰自然,超越自我的好機會。
傳統文化
民族傳統文化、民族風情濃郁,充滿了仡佬族、苗族色彩。2004年玉溪被國家農業部、建設部、財政部等六部委列為全國1887個重點小城鎮建設之一,遵義市首輪30個經濟的建強鎮之一,縣城“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的玉溪。
篾雞蛋
雞蛋,俗稱篾繡球。竹篾染色編就,大如碗口,內盛銅錢或石粒。打法有過河、換窩、進缸、盤子、呆子等。過河:場地上劃線牽繩為“河”,雙方來回去打過河,蔑雞蛋落地一方為負。換窩:場地上掘圓坑為“中心窩”,取半徑約五尺環此掘若干茶環大小的圓坑為窩,多少由參賽人數決定。比賽時,參賽者握木板或竹竿拋擲,守方趕和攔,球不得觸及人體。進攻方將球杵進窩內,再杵進中心窩即勝。
高台舞獅
俗稱玩獅子。解放前,各地均有班子,其技藝世代相傳,逢年節和重大慶典,舞獅以示祝賀。班子由“孫猴”、“笑和尚”、舞獅人和樂師組成,一人扮猴,一人扮笑和尚,二人舞獅,樂師鑼鼓嗩吶伴奏。場中用方桌七至九張,頂端一張桌子四腳朝天,相疊成高台。舞起,“孫猴”、“笑和尚”、獅子相逗為戲。猴子機巧,和尚呆鈍,獅子雄壯,灰諧生趣。
節目分撲地獅和高台獅,撲地獅以翻、滾、騰、挪、跳等技藝為主。從撲地獅舞至高台即為高台獅。“孫猴”、“笑和尚”台下台上表演“燕子翻飛”、“蛤蟆抱崽”、“鰲魚吃水”、“雛鷹展翅”、“鯉魚曬肚”、“蜘蛛吊線”、“倒上梭欏”、“仙猴摘桃”、“滾龍抱柱”、“飛鰲翹角”、“沖天倒立”、“老蛇鑽孔”、“靠背翻”、“踩高樁”、“疊羅漢”、“旋風東”、“踩斗”等,獅子見之,躍躍欲試,姍姍而舞,繞台盤旋,接著以“穿螺絲絞”攀援舞於高台。高潮時獅子四腳踩於桌子四腳上,即為“踩斗”。踩斗時,獅子時作小憩、抖毛、舔毛,或以腳搔癢,情態可掬;時而昂首青天,欲縱天宇;時而凌空俯首,鳥瞰觀眾,搖頭擺尾,眨眉眨眼,情態迷人。整個表演滑稽、驚險、刺激。鎮內高台舞獅,以蟠溪舞獅著名。
1956年,蟠溪高台舞獅表演在貴州省民族民間文藝匯演中獲優秀表演獎,1986年,代表遵義地區參加省民族體育運動會獲表演優秀節目獎,1995年在雲南昆明獲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二等獎,2002年,獲貴州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特等獎,2003年,獲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表演項目銀獎。
龍舞
俗稱玩龍。鎮內民間有彩龍、火龍、水龍、草龍、板凳龍等。彩龍、火龍春節期間玩舞,以示喜慶。彩龍著繪龍衣,多舞於白日。火龍腹中亮燈,舞於夜晚,所到之處,備有煙花、鞭炮,舞時燃放。正月初七八出龍,十五收龍。解放前,土溪場有龍燈會班子。
解放後,逢年節或重大慶祝活動,也有舞龍。水龍,以龍鬚草,柳條穿編而成,用於求雨,每到之處以水淋潑;解放後消失。草龍為兒童之戲,以稻草束成,摹仿大龍玩舞。板凳龍,於長凳兩端分扎龍頭龍尾,前2人,後1人持凳腳玩舞;一凳一龍,可數龍合舞;解放前,春節出龍較多,平時也可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