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日報新聞作品精選

玉林日報新聞作品精選

李一軍是個明白人。 他明白自己什麼時候該乾什麼。 他在插隊當農民的時候明白,知識總是會有用的,於是他認真讀書,讀來讀去,讀出了豐厚的知識根底。 他在當工人的時候明白,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因而他開始寫作,寫來寫去,他當上了電台的編輯。 他在當編輯的時候明白,人生不僅可以做好一件事,還可以做好兩件、三件乃至更多的事,因而他一再努力,寫出了詩集、雜文集、新聞論著,當上了電台老總、評上了在縣級新聞單位很難評上的新聞系列高級編輯職稱。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由於《大眾報》復刊以前的歷史資料不全等原因,本書所選收的作品以1987年復刊以來的新聞作品為主。同時為體現作品形式的多樣性,還選收了部分1987年復刊以來的副刊作品,所選收副刊作品以紀實性文藝通訊、紀實散文、專欄作品為主,並選收了少量詩歌、小說、雜文等文學作品。其中從1987年至2000年的作品,主要從曾獲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廣西新聞獎、廣西報紙副刊優秀作品獎的作品中遴選,並選收了部分在讀者中產生較大影響,但由於字數超長等原因未送評的作品;2001年的作品,則主要從當年已評出的玉林日報月度好新聞作品中遴選。除個別內容關聯緊密的作品外,書中所收作品基本上按時間順序編排,副刊作品則編排在新聞作品的後面。所選收的作品,除部分篇幅較長的作品和系列報導、連載作品、專欄作品等作節選處理外,其餘作品基本保持了原來面貌,作者署名格式等也保留作品在報紙上刊出時的格式。

編輯推薦

李一軍是個明白人。
他明白自己什麼時候該乾什麼。
他在插隊當農民的時候明白,知識總是會有用的,於是他認真讀書,讀來讀去,讀出了豐厚的知識根底。
他在當工人的時候明白,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因而他開始寫作,寫來寫去,他當上了電台的編輯。
他在當編輯的時候明白,人生不僅可以做好一件事,還可以做好兩件、三件乃至更多的事,因而他一再努力,寫出了詩集、雜文集、新聞論著,當上了電台老總、評上了在縣級新聞單位很難評上的新聞系列高級編輯職稱。
這樣做需要一種心無旁騖、惟此為大的敬業精神,需要一種淡泊寧靜、寵辱不驚的境界,需要一種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悟性,需要一種刻苦勤奮、皓首窮經的意志,需要一種深挖細掘、持之以恆的毅力。
很多人有比一軍更敏銳的聰明智慧,有比他更高的學歷文憑,有比他更深的社會背景,有比他更左右逢源的機遇,也有比他更豪邁的雄心壯志,但到頭來成就卻沒有他大,原因恐怕就在於他們沒有一軍上述的這些精神、境界、悟性、意志和毅力。

目錄

中央訪問團到了瑤山羅運鄉
容縣土地改革後農村城市變了樣
土地還家喜盈盈農村氣象一片新
翻身不忘從前苦愛國增產保翻身
有了共產黨荒月旺月
鴉橋江總乾渠復工了
婚姻法帶來了美滿幸福的家庭
廣闊的農村市場——記楊梅墟城鄉物資交流大會
說唱將軍陂的故事
勤勞女配勤勞郎
“你完成了我們的委託帶回了鼓舞我們的力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莫壽全回鄉記
“旱垌”豐收了
袁秀清人老心不老愛國賣糧撐大旗
“田頭會”推廣按件包工
山沖田裡出狀元
我區第一個拖拉機站成立了
84歲的學習模範
汽車賓士在鄉村的新路上
我省第一個腳踏車零件廠在玉林建立了
揭穿羅松岩“飛來神”的秘密
富饒美麗的廣西——記賀龍副總理參觀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文化展覽館
大容山水電站動工
水利工地上的魯班——記楊舉廉一年創造二十三種新工具的事跡
一棵常青不老松——記老紅軍戰士羅東同志的事跡
龐德卿節儉辦婚事
幹部要帶出一個好的社會風氣來
甩掉“包袱”輕裝上陣
農民林崇德進京辦個人書法展覽
美容室里的農家子弟
從鍾繇想到林崇德
十四萬購銷大軍活躍農村經濟
老婆管老公煞住賭博風
玉林市萬多個體戶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路,在他們腳下延伸
南流江畔愛之歌——玉林市數百名農民捐款搶救血癌病人紀實
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一本令人深思的畢業紀念冊
社步鄉辦起“托牛所”
“放牛郎”放下牛繩返校園
輪椅寄深情
頭雁的風采——記博白縣南塘村黨支部書記李宗泰
拿起扁擔泥箕鋤頭三件寶
恢復乾群血肉相依魚水情
愛的熱流——一張尋人啟事引發的故事
我區最大的中外合資房地產開發在玉林市拉開序幕
北流縣一萬五千農戶建立高產示範田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