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勒子

玉勒子(勒字下面一個玉字,音從:勒)勒子,又稱“蠟子”,“官名”為“勒”字底下加個“玉”字旁,即“勒玉”,有圓柱形、扁圓柱形、束腰形、橄欖形等等,是掛於胸前或腰間的玉飾,可單獨掛,也可與其他玉飾組合掛。 圓勒子有上下一樣粗的圓狀,也有中間縮為細腰形的,或中間粗兩頭細的橄欖形的,或一頭粗一頭細的喇叭形、秤砣形等。方勒子為方柱形,與琮相似,只是大小不同。 有種說法認為琮是勒子的放大,或勒子是琮的縮小,但從考古發現來看,方勒子與琮常是同地出土,故它們之間不存在相仿的問題。用作禮器的,形體須大方顯威嚴,稱琮;用作佩飾的,形體要小。

起源發展

玉勒子圖片集 玉勒子圖片集

玉勒子起源於文化期的玉管飾,一般中間有通天孔.多屬單獨佩 戴使用.從紅山、良渚文化一直到明清時期多在加工製造,形成了一個器型豐富,紋飾多樣的勒子系列。

常見型制

一般有圓柱形、扁圓柱形、紡錘形、束腰形、腰鼓形、方柱形、扁方柱形、三角柱形、六角柱形等.

常見紋飾

一般早期以素麵為主,後出現各種紋飾.常見的有獸面紋、線形紋、谷紋、勾連谷紋、雲紋、勾連雲紋、龍紋、鳳紋、文字等.

鏤雕方式

一般有平面線刻、曲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

二大高峰

一為良渚文化時期出現的線刻和淺浮雕相結合的獸面飾、絞絲紋、弦紋等精美紋飾的勒子;二為戰漢時期出現的高浮雕、鏤空雕等集多種工藝於一身的並玉質精美的作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