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色】:黃色,半透明
【特徵】:2件套,均浮雕蟠螭於劍璏表面。
【尺寸】:左:長10.4厘米,寬2.1厘米,厚1.9厘米
右:長6.2厘米,寬5厘米,厚2厘米
【出土地】:雲南省昆明市荷葉山出土
【收藏地】: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
【介紹】:玉劍璏是鑲嵌於劍鞘上,供穿帶佩系之用。璏嵌於劍鞘中央,正視為長方形,其上雕琢雲紋、獸面紋、螭虎紋等紋飾。底下有一方框,便於革帶穿過,可固定劍於腰帶上。目前所見最早的玉劍璏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劍璏體積較戰國加大,下面的孔高於前代,孔的上壁厚於下壁。劍璏表面用勾撤法起邊挖地雕出框線,並琢有螭虎紋和獸面紋,製作細膩,磨製光滑。
在古代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徵,玉劍璏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相關詞條
-
劍璏
劍璏是古代裝飾寶劍上的玉飾之一,穿繫於腰帶上,即可將劍固定於腰間。《說文》:“璏,劍鼻玉飾也。”又名劍鼻。
-
玉谷紋璏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製成,這種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戰國玉器中很少出現。作品呈長方形,片狀,兩端向下卷,表面飾凸起的谷紋,每3個穀粒為一組,以陰線相連。 關於古...
概述 價值意義 -
螭虎紋玉劍璏
螭虎紋玉劍璏,西漢時期文物,長10.1厘米,高2.2厘米,厚3厘米,現藏於長安博物館。
-
戰國玉鏤雕虎形劍璏
戰國玉鏤雕虎形劍璏長6cm,寬2.6cm,高2.8cm。 劍璏(音:衛)黃玉質,虎首前部有褐糖色,身側有黃色沁斑。器表拋光精細,有很強的玻璃光澤。
-
璏
璏是一個漢字,拼音zhì 。 用來佩戴和穩固劍體的工具 。
基本字義 古籍解釋 -
蟠螭紋玻璃劍璏
全器白中偏黃,上有紅色沁痕。 該器是仿玉劍璏(zhì)作品。 在器面下略近一端,有一長方形穿孔,供穿掛之用,其孔洞較開闊。
-
玉鏤雕虎形劍璏
玉鏤雕虎形劍璏,戰國末至西漢初,長6cm,寬2.6cm,高2.8cm。 劍璏(音衛)黃玉質,虎首前部有褐糖色,身側有黃色沁斑。 此件為改制器,上端為一匍...
-
白玉獸面紋劍璏
白玉獸面紋劍璏,漢,高8cm,寬2.4cm,厚1.4cm。 表面淺浮雕一獸面紋,余為勾連雲紋。 一般劍璏除此種紋飾外,有的表面高浮雕大、小螭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