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器具
器具簡介
青銅器紋飾之一。其狀都為側面形,一般多畫兩足,昂首翹尾,也有回首和尾下垂,獸身裝飾有花紋。施用範圍較廣。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中國青銅器以其優美的造型、精巧的鑄造、富麗的裝飾、典雅的銘文等特點聞名於世,它豐富的審美內涵折射出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世界美術史上的精華。中國青銅器紋飾的主體,是在青銅藝術中占有約1500多年統治地位的動物類紋飾。可以說,中國青銅器的紋飾從一開始就是以動物紋為主要內容的,而在中原地區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動物都是以圖案變形的式樣來表現的。
另外還有陶罐上的獸紋。
獸面紋
青銅器上(商周)的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各種現實或幻想中動物的頭部正視圖案。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做對稱排列,在表現方法和技巧上,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從形式而言,獸面紋代表哪一種物象,反映了當時人們何種崇拜的內容,雖已無法準確推測,但有些紋飾從形式而言,在各種考古文化中都有反映,與古代歷史文化的融合和延續性是有一定聯繫的。例如以龍為題材的,就是青銅器的主要紋飾。
動物紋
為了在構圖上區別於獸面紋,由動物的側面或全軀形象構成的圖案另稱為動物紋。常見的包括虎紋、牛紋、象紋、鹿紋、兔紋、蝸身獸紋、蛇紋、龜紋、蟾蜍紋、魚紋、蟬紋等。
鳳鳥紋
包括鳳紋和各種鳥屬的圖案,形態婀娜而華麗。鳳紋的冠、軀體和尾部都有很多變化;鳥紋的軀體,大多只是一個禽體的外形,沒有羽翅,有時因圖案結構的需要,有作長條卷尾形的,類似鳥首龍體。四羊方尊上的鳳紋和鳳紋方尊是殷墟晚期前段頗為罕見的紋飾,殷墟晚期獸面紋斝的雙柱是透雕花冠垂背的主體鳳形。到了商末周初及至西周中期昭、穆之時,青銅器紋飾中鳳鳥紋開始大量出現,西周早期到穆王、恭王時期更盛,有人稱之為鳳紋時代。例如西周早期的一件鳳紋尊,口沿下飾捲曲反顧的長鳥,頸飾立鳥,並有分解的鳥首、鳥尾形紋,腹部飾有相對顧首的鳳紋,各種鳳鳥紋形態各異,別開生面。
彩陶罐上的獸紋
彩陶罐上的獸紋主要是甘肅仰韶文化中發現的彩陶罐上的獸紋。
銅鏡獸紋
戰國時期出土的一種獸紋鏡,圓形,橋鈕,圓鈕座。鈕外三獸環繞,四蹄向鈕,無爪。一圈弦紋帶外亦是一圈獸紋,獸足向外。可明顯辨認出的有大象和犀牛,余獸有似鹿、似犬、似狼者。斜窄緣。紋飾中獸的形象古樸簡潔,大象和犀牛的造型準確無誤,表明當時的工匠見過大象和犀牛。這面鏡子的紋飾雖然不是很精緻,但仍然不失為一面非常珍合的早期銅鏡。
獸紋壺
青銅鳥蓋變形獸紋壺屬於西周早期器,壺為古代盛酒或盛水之器,商代已有,春秋戰國時期尤為盛行。壺直口斜頸,頸兩側有兩對稱半環形耳,下腹微鼓,圈足有直裙,器蓋作鴟鳥形,呈昂首展翅翹尾、欲向上飛翔之態。壺體橫截面為圓角長方形。正面紋飾被多枚絆帶紋和圈點紋帶劃為四個梯形塊區,各區內飾雲紋形變形獸面紋,花紋形態各不相同,似隨意勾劃而成,線條如行雲流水般流暢自如,末端作刀狀回鋒由勢。中下部各有一枚乳釘,或為兩對獸目。
青銅鳥蓋變形獸紋壺1982年9月出土于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中,形體碩大,通高49厘米,口徑20厘米13.8厘米。方枚絆帶飾為江南地區所少見。其鴟鳥形蓋的構思亦很巧妙,形態逼真,以其輕盈欲飛的姿態攫取觀賞者的視線。
服飾獸紋
服飾簡介
在遠古時代,獸紋就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當人類祖先們為了抗寒御暖,抵抗惡劣的生活環境,身間披掛著“獸紋”。
到了文明社會的今天,如此不“講求”的做法實在行不通,惡意捕殺是犯罪,平衡生態和諧,環保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在面對於時尚人士們的重口味,豹紋、蛇紋、斑馬紋等等還是那樣的搶手,於是湧現出各式各樣型如“原版”的獸紋系列。
2009年秋季獸紋服飾打得火熱,也許是越發的擴展,紋理、Logo更加的大氣。大家喜歡用它們來裝扮自己,可愛地稱它們為“小野獸”一族。
搭配方式
1、一般來說搭配獸紋裙,上半身最好以純色為主,全身獸紋不免有些太Over。可以細節考究一下,感覺舊舊的褶皺感上衣搭配利落的獸紋裙,利用上下不同質感、面料來體現這季的新面貌。另外,搭配西服也是不錯的選擇。
2、如果選擇豹紋花苞裙,將一條紅色腰帶系在高腰處,上身選擇印有紅色字母Logo的T恤,底下一條黑絲襪,既青春又透露出一絲小性感。
3、其他搭配方式:不對稱的設計在這季搭配有很多好處,首先長袖的設計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住臂粗的女性。而肆意突起的不規則設計,就如同模特示範般,可以和搭配的外套或是打底裝碰撞出整體的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