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獨角犀屬獨角犀屬與大部分犀牛不同的是,它們只有一個角。包含二個種類:印度犀(Rhinocerosunicornis)和爪哇犀(Rhinocerossondaicus)。體肥笨拙,體長2-4米,肩高1.5-1.7米,體重體長2-4米,肩高1.5-1.7米,體重900-2300千克之間。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生活習性
喜歡棲息在高草地、蘆葦地和沼澤草原地區。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樹枝等。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並防止蚊蟲叮咬。雌犀3-4歲成熟,雄犀7-9歲成熟。每產1仔,2月底至4月底出生,孕期約17個月。新生幼犀體長1-1.2米,肩高約60厘米,體重約65千克,幼犀每天可增重2-3千克,約兩歲斷乳。壽命可達50年。
分布範圍
分布於尼泊爾、印度東北部、爪哇島的西開普國家公園和越南的Tien國家公園。
該屬物種
獨角犀屬(2種)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爪哇犀
| Rhinoceros sondaicus | Desmarest, 1822 |
2 | 印度犀
| Rhinoceros unicornis | Linnaeus, 1758 |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易危(VU)——1種;極危(CR)——1種。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