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細獨腳馬騮、馬佬含菊、金鎖匙、地蓮芝、鹿草、疳積草、黃花甘、同腳草、獁騮草、地連枝、消米蟲、五疳草、黃花積藥草、串金黃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肝、脾、胃經。
功效
健脾消積,清熱殺蟲。
主治
小兒傷食,疳積黃腫,夜盲,夏季熱,腹瀉,肝炎。
相關配伍
1、治小兒疳積、夜盲:獨腳柑9-15g。和豬肝煮熟服,日服1次。(《閩南民間草藥》)
2、治小兒腹瀉:獨腳金6g,地錦6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3、治黃疸肝炎:獨腳金全草15-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生理特性
獨腳金,又名乾草、矮腳子。一年生半寄生草本,高10-30cm。全株被剛毛。莖單1,少分枝。葉下部者對生,上部者互生,葉片線形或狹披針形,長約1cm或更短,有時退化為鱗片。花單朵腋生,或在莖頂端形成穗狀花序,下部花疏,上部花緊密,無柄;苞片常長於萼;萼管狀,5裂,裂片鑽形,具棱10條;花冠黃色、紅色或白色,長1-1.5cm,花冠先端急劇彎曲,上唇短2裂,下唇3裂;雄蕊4,內藏,花室1室;花柱細長,先端棒狀。蒴果卵形,包於宿存的萼內。種子多數。花期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莊稼地和荒草地,寄生於寄主的根上。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性狀鑑別
乾燥的全草,全體呈黃褐色或綠褐色,莖細,被灰白色糙毛。葉線形或披針形,多數脫落。中部以上為稀疏的穗狀花序,除少數未結果的植株可見乾枯的花冠外,其餘大部都已脫落;萼管狀。蒴果黑褐色,藏於萼筒中,花柱殘存。種子細小,黃棕色。
以植株完整、帶綠色、無泥砂雜質者為佳。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除小兒黃氣,五腑蟲積。”
2、《本草求原》:“消疳積黃腫。”
3、《廣西中藥志》:“退熱解渴,消食。治疳積煩渴,食欲不振。”
4、《廣東中藥》:“解積,去肝火。治小兒疳積消瘦,精神煩躁,夜睡不寧,磨牙咬指,常發熱,大小便不調。”
5、《湖南藥物志》:“驅蟲,消積,退熱。用於小兒疳積,夏季熱,腹瀉,黃疸肝炎。”
6、《貴州草藥》:“潤肺止咳。治喉癢,咳嗽。”
7、《四川常用中草藥》:“清心火,解熱毒。治小兒疳積,小便赤,大便熱燥等症。”
8、《福建藥物志》:“平肝熱。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咽喉炎,結合膜炎,夜盲症,毒蛇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