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獨秀逝於 1942 年 5 月 27 日晚上 9 時 40 分。 6 月 1 日葬於四川江津縣大西門外鼎山之麓康莊。墓地及安葬等事皆由江津名士鄧蟾秋、鄧燮康叔侄全力贊助。 1943 年立碑,碑文:“獨秀陳先生之墓”,陳獨秀摯友葛溫仲之子葛康俞書。 1989 年江津縣政協主持重修了陳獨秀墓,立碑於原墓地,碑文:“獨秀先生之墓”。此前,原碑已碎,僅存“犭”邊。1947 年,陳獨秀之子松年,將其靈柩從江津運回安慶,與原配夫人高曉嵐合葬於安慶市郊十里舖葉家沖。立碑一塊,碑文用了先考陳乾生之名。除家人外,很少有人知道乾生為何人。每年清明,松年帶兒女去掃墓、祭祀。十年“文革”期間,未敢去過。“文革”後,再去掃墓,只見松杉叢林,墓已難認,幸有一位當年曾親自參加抬棺入葬的農民指導確認,才找到墳墓。 1979 年在陳獨秀誕辰 100 周年時,由安慶市政府補助經費,以陳松年作為後代,重立新碑,碑文:“先父陳仲甫、先母高氏之墓”,落款子喬、延、松、鶴名。碑高一米。
198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在批轉陳獨秀外孫張軍的人民來信中,指示:“此外,遵照鄧小平同志另一信件上的批示精神,我們意見,位於安慶十里舖公社的陳獨秀墓,可作為歷史文物,立一石碑,加以保護。”據此,安慶市政府撥款,由文化局承辦再次重修陳獨秀墓。由張君、唐根生同志具體操辦。 1983 年修成,墓台占地 120 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四周有護欄,墓冢高 1.5 米,直徑 3 米,墓冢沒有封頂,立墓碑,碑文:“陳獨秀之墓”,由安徽書畫院張建中先生書,墓台前有 30 米長墓道,用青石鋪成。墓冢後石欄上立有:“安慶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標牌。
1998 年,陳獨秀墓批准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 11 月 14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督查室派劉國能、羿福珍兩同志來安慶傳達曾慶紅、李鐵映同志對修陳獨秀墓的批示。劉國能同志說:“曾慶紅、李鐵映同志是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們的批件,不是一般的批件,而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務。市委、市政府必須高度重視。” 1999 年 5 月 28 日,中共安慶市委書記陳履祥主持召開陳獨秀墓規劃設計專家論證會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馬自樹同志率羅哲文、蘇東海、羅伯健等專家參加會議。 1997 年 7 月,安慶市規劃設計院制定出規劃設計方案。提出要做 13 項工程:入口廣場、牌樓、紀念廣場、塑像、陳列館、墓台、墓冢、墓道、六字軒、獨秀亭、詠詩亭、陳延年、陳喬年紀念亭、碑廊。 2001 年 1 月 17 日,陳獨秀墓園一期工程,墓冢修成,安慶市黨政領導人及各界代表參加揭碑儀式。墓占地 1058 平方米,冢高 4 米,直徑 7 米,碑高 2.4 米,碑文:“陳獨秀先生之墓”,選自大書法家歐陽洵的字跡用電腦放大製作,碑上無其他文字。墓基分上下兩層,用花崗岩石鋪成,墓冢用漢白玉石貼片,已封頂。護欄高 1.5 米,用涇川白玉石雕花。工程用款 120 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