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歷史背景
上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實行計畫生育政策,由此中國有了第一代獨生子女,30年時間過去了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逐步邁入老年人行列,一個新的命題應運而生,那就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一直以來,人口問題始終是制約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20世紀70年代開始,面對嚴峻的人口形勢,中國開始在城鄉全面推行計畫生育,控制人口增長。1971年國務院批轉了《關於做好計畫生育工作的報告》,把控制人口增長的指標首次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畫。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了《關於控制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信中明確提到,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1982年黨的十二大把實行計畫生育確定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實行計畫生育政策以來,中國少生4億多人,提前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嚴格執行的國策幫助中國成功地避免了人口的失控,但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些顯著的變化。其中一個就是隨著計畫生育的推行和家庭意識的變化,獨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漸下降,家庭構成呈現小型化趨勢。
面臨問題

以上海市為例,上海獨生子女家庭目前約有305萬個,占全市家庭戶總數的比例為60.2%;全市有610萬左右的獨生子女父母,占戶籍人口的比例為43%。據預測,上海市2013年新進入老年階段的人口中80%以上為獨生子女父母,在2018年以後,每年有24萬到34萬的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階段。
新型養老
1、針對“獨子養老”面臨的困境,有關專家指出,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方向。2、老年人晚年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療保障等方面。其中需求比例最高的是生活照料,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
3、中國當前的情況下,必須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堅持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充分發揮二者各自的優勢。一方面要完善對老年人的社會服務,發展各種形式的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發揮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居家養老和社區服務養老,使老年人既能生活在熟悉的生活環境里,又能發揮社區老年人互相幫助的優勢,這對老年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是最好的選擇。
4、所謂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會提供養老服務的養老方式。這種方式已經在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社區中普遍運用,中國的上海、天津、北京的一些街道社區也相繼引進了這種服務,其中上海市的探索值得關注。
5、整合社區資源,依託助老服務社、醫療機構、家政公司等社區服務網點,通過上門或日托照料形式,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急、助浴、助行、助醫等“六助”服務,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初步形成了覆蓋社區的養老服務網路。
6、對老年人的服務不只是簡單的送餐、沐浴、理髮、洗衣被、居室打掃一類,還包括康復護理、讀報陪聊、緊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中國的居家養老服務還只是星星點點,服務能力薄弱。
服務體系

2、與社會化養老的契約網路相比,金融市場的契約串聯所牽涉的利害是小巫見大巫。社會化養老是以普遍覆蓋為特徵的。例如,德國的法定養老保險覆蓋了德國約90%的工作者。1999年,米爾頓·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撰文評價社保,稱社保是世界上最大的龐氏項目(the Biggest Ponzi Scheme on Earth)。
3、社會化養老網路契約的系統風險就在於,不再像“家庭保障”那樣,資源總體上是向下一代傾斜的,而是反過來,資源有向上一代轉移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日益明顯,相當於總的賬本有虧空,子女一代償還。就像是擊鼓傳花,只要鼓點不停,花還是會不斷傳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