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文集收入施特勞斯在二十至三十年代的文章,文本均依據Heinrich Meier所編《施特勞斯著作集》(尤其卷二第二部分),但凡有英譯者則多參照英譯,並悉數採納英譯註釋(凡文前有“題解”者,均編譯自英譯本注釋)。
我們不會覺得,一個中國人如果成為一個哲人會有什麼身份問題,但一個猶太人如果要成為哲人就會有問題,因為,猶太人與猶太教徒是一回事,而哲學與宗教有天然的對抗性。對猶太學人來說,既是猶太人又是哲人一直都是一個生存性的悖論。解決這一悖論端賴於猶太教與哲學是否可能融合無間。對於施特勞斯這個猶太人來說,這一問題無疑是切身的。在早年的學術報告“柯亨與邁蒙尼德”(見本書)中,施特勞斯說過,一個猶太人如果研習哲學,無異於在接受啟蒙;由於猶太人信奉的宗教與哲學天然帶有的啟蒙性質無法通融,一個猶太人沒可能同時是個理性主義者和猶太教徒。猶太教是一種民族一國家性宗教,而非普適性的宗教(比如佛教),哲學與任何宗教都有衝突,猶太教與希臘哲學的衝突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如今,猶太教哲人還在思考這一衝突,這對我們思考中國儒教與西方哲學的關係有什麼啟發?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學人已經受過了相當徹底的現代啟蒙洗禮,對我們來說,啟蒙哲學與儒教傳統是否可能通融,恐怕同樣是內在的生存性問題。
圖書目錄
編者說明/劉小楓
二十年代
答法蘭克福小組的“原則之言”(1923)
評“猶太復國主義和反猶主義”討論(1923)
諾燾的猶太復國主義(1923)
拉伽德評傳(1924)
猶太復國主義與正統(1924)
猶太復國主義之源(1924)
評溫伯格的批評(1925)
武裝的教會(1925)
評弗洛伊德《一個幻覺的未來》(1928)
論政治猶太復國主義的意識形態(1929)
羅森茨威格與猶太教學術研究院(1929)
三十年代
柯亨與邁蒙尼德(1931)
簡評邁蒙尼德和阿爾法拉比的政治學(1936)
神意學說在邁蒙尼德作品中的位置(1937)
阿布拉瓦內的哲學趨向與政治教誨(1937)
評阿布拉瓦內對王政的批判(1937)
四十年代
事關猶太人問題對軸心國的再教育(1943)
五十年代
序胡錫克《哲學論著集》(1952)
論《創世記》的解釋(1957)
致編者的信:以色列國家(1957)
弗洛伊德論摩西與一神教(1958)
一段未宣讀的開場白(1959)
六十年代
追憶阿容松點滴(1961)
為什麼我們仍然是猶太人(1962)
附錄
克雷默/斯忒恩施特勞斯與《迷途指津》的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