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文學理論研究、楚辭詩學研究、周易老莊研究、魏晉文學研究
研究課題
(1)2010年10月至今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玄響尋蹤——魏晉玄言詩研究”(項目編號:10YJC751026);
(2)2009年9月至今主持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子項目“文學的緣域”(項目編號:GDUFS211-2-012);
(3)2006年12月到2009年12月主持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級青年項目“詩人何為——魏晉詩人生態困境追思”(項目編號:GW2006-Q-013);
(4)2008年12月至今參與國家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中國詠物文學研究”(項目編號:08CZW012);
(5)2006年12月至2010年9月參與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研究項目“中外文學他化現象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06JDXM75002)。
研究成果
文學理論研究
(1)《文學的緣域——兼論文學的自性與他性》,《暨南學報》2013(11)
(2)《環視中的他者與文學權力的讓渡》,《文藝理論研究》2011(3)。
(3)《釋“假體”》,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5(1)。(註:從《二十四詩品·流動》“若納水輨,如轉丸珠。夫豈可道,假體如愚”引申出中國詩學中的假體寓言寫作類型及其特徵探討。)
(4)《文學的他化》,《新文學》2007年第八輯。
(5)《“形象”淺論》,《文心》2008年第3輯。
(6)《蛻變中的升起——對王維<秋夜獨坐>詩的探討》,《寫作》2002(6)。
楚辭詩學研究
(7)《神性的維度——試論〈離騷〉的“他在”視域》,《南京社會科學》2011(1)。
(8)《試論屈原詩歌的“物象”》,《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4(6)。
周易老莊研究
(9)《釋〈蒙〉:知止與化成——從〈易·蒙〉看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4)。
(10)《文明的褶子——“三玄”天人觀的現代沉思》,《江淮論壇》2007(4)。
(11)《老莊的“損”道》,《中國文化研究》2012(4)。
(12)《老莊的“反”道》,《中國文化研究》2010(2)。
(13)《一個新的視角:從物化說看〈莊子〉——兼及解莊方法論的透視》,《江漢論壇》2005(9),《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第12期全文轉載。
(14)《莊子“天人”觀芻議》,《唐都學刊》2005(1)。
(15)《〈莊子〉“物化”思想初探》,《廣西大學學報》2002(3)。
(16)《莊子與海德格爾語言觀的比較》,《文心》2006年第2輯。
(17)《莊子物化文學觀初探》,《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4(2)。
(18)《莊子文學觀探源》,《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5(2)。
魏晉文學研究
(19)《玄響尋蹤——魏晉玄言詩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0)《玄言詩的先聲—魏晉前玄言詩史考辨》,《江淮論壇》2008(3)。
(21)《魏晉文學的自覺與反自覺》,《江淮論壇》2006(6)。
(22)《哲人對抗詩人——魏晉詩壇的獨特文化景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4)。
(23)《權力中的詩人——從“嵇康之死”談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9(6)。
(24)《人文學視野下的玄言詩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2(1)。
當代小說研究
(25)《感性的抗爭——從王蒙〈神鳥〉看現代藝術的他在》,《鄭州大學學報》2011(1)。
(26)《新神話的寓意——讀王蒙的〈神鳥〉》,《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3)。
(27)《一場遠未結束的牌局》,《作品與爭鳴》2008(6)。(註:解讀當代小說作家凡一平《撲克》)
教學創新研究
(28)《外語類院校〈中國文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5)。
(29)《生活中多少感動和憂傷——請細聽“女生化妝說”的由來》,《教育家》2013(3)。
志向行事
自啟蒙以來,因愛歷史而入古典,因詩文薰陶而入古文學,先有如願攻讀漢語言文學本科,又有丹東師範專科學校兩年教學《中國古代文學》、《文學概論》的沉潛涵玩,繼有南下廣州師從欒棟教授攻讀先唐文學碩博士學位研三玄而涉魏晉的機緣。就職廣外,先後主講《先秦文學》、《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中國古代文論》、《唐宋詞選講》、《國學典籍導讀》、《中國文化》、《外國文化》等多門專業和通識課程。其間,曾對自己數年的教學有簡要總結,其辭云:“自來廣外,已上過中西方文化、國學、西哲、文學批評、先秦文學、魏晉文學、唐宋詞等,發覺自己最喜歡的或許是宋詞,投入最深的是魏晉,進入最早的是先秦,拓展視域最廣的是中西方文化,正在作為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以期望薪火傳承的是國學,所借用的他山之石是西哲。”
為學致用,載道弘毅,既讀書而思之,熟思之而行之。遂於教學科研以外,創辦“雲山論道-思想家論壇”,另輔而並行之者有“雲山論道-抒情時代”、“雲山論道-新聞家論壇”,此三個系列自2011年以來已舉辦33期,並以此為平台指導學生成功申請“廣州高校大學生學術沙龍及其創新機制研究”的省級和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目前又承擔和負責廣外全校每年5000餘名新生的《人文經典閱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以中國古代人文經典、中國現代人文經典、西方古代近代人文經典、西方現代後現代人文經典四個模組分四個學期展開系列講座式的教學和授課模式,並同時將該系列講座闢為“雲山論道-人文經典閱讀”第四系列,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情懷。
科研創穫
文學理論命題的提出及學術思維方法的創新
1.提出“文學緣域”的理論命題
文學緣域就是指文學既有其暫時的自性自覺,卻又是緣他在而來又緣他在而去的緣起式的人文存在樣態。“文學緣域”的理論命題主要是對近代以來過於強調文學自體獨立而忽略文學他性存在的文學疆域化現象的糾偏,就是強調文學無論是從其命名、生成的歷史,還是從其與其他學科的比較來看,都具有注重跨界性、緣起性和雜語性的非器化非疆域化特徵,在理論詮述和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又以中國古典詩文創作的實際經驗為例,指出文學的緣域化是中國古典詩文的精妙所在,其體現主要在於於注重物性、神性、人性的和諧,注重天人合一的因緣和生存狀況的體驗,看好感性生命的直觀和過程性變化,善於利用時空等未定位關係給讀者留下參與創造的諸多自由,以非稱名和不限定具體人稱代詞來表現一種緣起式關係。(參見《文學的緣域——兼論文學的自性與他性》,《暨南學報》2013年第11期)
2.提出“環視思維”的學術方法
在著重比較中國先秦《易經》作者、莊子和西方現代哲人海德格爾、福柯關於“環視”思維方法的建構及其異同中,指出新的“環視”思維方法的引入,有助於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突破文學自我視域內的生活摹仿說、作者中心論、文本中心主義及讀者中心論,消解人文視域下的文學話語霸權、語詞中心主義及政治工具論,從而實現文學諸要素的共生及文史哲諸學科的互動。應當說,將“環視”思維方法引入文學研究領域,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並從而在學術研究的思維方法的創新為中國文學理論的原創及其方法論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參見《環視中的他者與文學權力的讓渡》,《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3期)
3. 詮釋“假體”創作和“他化”思想
從《二十四詩品·流動》“若納水輨,如轉丸珠。夫豈可道,假體如愚”引申出中國詩學中的假體寓言寫作手法,認為“假體”就是假借寓托的非常規化的異型寫作,它打破常體局限,營造多重假象,開啟異在之門。“假體”文學的本真品格在於突破名、言局限,否定文、學疆域,開掘思、詩意蘊, 涵茹人、道因緣。在文學與歷史交叉耦合的邊緣,“假體”言說志在構建動靜、空有、真假互化互動的詩性緣構域。(參見《釋假體》,《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從文學的“自化/他化”比較的角度出發,提出文學的自化是指文學從其他事物生成後便以其維護自“我”品性的“自覺”與“自律”並實現其自身歷史演化的過程。文學的自化也是文學的器化,是文學目的性的增強,是文學體性的自覺,地位的獨立,學科的生成,規範的形成;文學的他化,是指文學由其他事物生成又向其他事物遁去的整個過程,是文學越成其自身,就越強烈地感覺自身的弱小,就越想僭越自身,神話化、政治化、哲學化、歷史化,甚至使自身成為覆蓋整個社會空間的唯一合法話語,這實際又造成了文學歸潛文化遁入他者的他化現象,這是文學的他覺,是非線性的逆向蛻變。(參見《文學的他化》,《新文學》2007年第8輯)
(二)屈騷詩學的重新闡發及新視角的發現
1.提出屈原《離騷》中的“神性”主題
從神性詩和人性詩變奏的雙重視角考查,提出屈騷神巫文化所具有的承先啟後的意義,提出屈原《離騷》的神性詩特徵和他在性維度主要體現在命名的神聖、神人求合的艱難、向死而生的超越和詩人對於神性缺席的政治庸俗化時代的反省、批判乃至絕望,並進而認為中國思想文化的終極識度不主要是以智慧的認知為目的,而是生存的當下智慧形態的踐行為重心,不以宗教為歸宿,但卻在“天道”、“天命”的思考中隱藏著超越生死、自然、社會的終極性思考,不以一神或主神為最高指向,但卻隱藏著泛神論式的宗教意識、敬畏精神和虔誠態度。(參見《神性的維度——試論<離騷>的他在視域》,《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
2.提出“物象”群落的大規模出現是屈騷的顯著特徵
提出“物象”群落的出現是屈原詩歌的一大顯著特點,也是其與《詩經》相區別的重要標誌。它展示了文學抒寫重心、抒寫手段的一次重大變化:屈原天才地繼承了遠古文化中物與象的原發生機,在中土文化與南土文化的相摩相盪中,實現人與自然、歷史的友好對話。自屈原後,物象成為了歷代詩人回歸本真的一葉輕舟。(參見《試論屈原詩歌的物象》,《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三)周易老莊研究的融通及方法論的拓展
1.從《周易·蒙》提出儒家教育思想的兩翼“人文化成”與“為學知止”
指出《蒙》卦“為學知止”與“人文化成”的儒家教育思想蘊藏著求道以誠、審問勤學的為學理念;知險避險、知禮守禮、知天敬天的知止精神;發蒙啟蒙、化生化成、警戒禍患的人文思想。《蒙》卦的“知止”思想尤其重要, 它包含著先民關於從必然過渡到自由的認識論, 規範社會以確立人倫法則的道德論,領悟天道以敬畏神聖的天道論三個層次, 是從為學到化成的轉折點。
2.在反對單級“線性”進化論思維中提出“褶子”式思維方法
以《周易》、《老子》、《莊子》並稱的先秦“三玄”的天人觀為個案, 指出中國文化中的“天人之際”思想的深邃處在於,既非簡單的天人合一,也非簡單的天人對立,而是以“際”的際會、際遇、交錯、貫通、匹配、合攏、不違背、不排斥等多重意思折射出一種褶子式的文化生態理念: 天人互動, 原始與文明錯合, 此在與彼在共存。(參見《文明的褶子——“三玄”天人觀的現代沉思》,《江淮論壇》2007年第4期)
3.對老子和莊子的“減法”思維和“反向”思維進行了深度詮釋
提出老子、莊子的“損”道是一種“減法”式的思維方法,“損”道同時包含了去欲、減知、得道的多重含義。去欲即是“損去”不合理的人為欲望,實現心靈的本真性靜潔;減知就是“損去”感官知識和理性知識的蒙蔽,展現生命的過程性體驗;得道就是從有所偏的塵世向完美整全的大道超越,是泛神式信仰的皈依,是人生終極幸福的獲得。(參見《老莊的“損”道》,《中國文化研究》2012年第4期)
提出老子、莊子的“反”道是一種中國文化的極其重要的反向性思維方法,其包含了生成、對反、回歸的“三”反含義。道的“三”反也是萬物的自性有他,是向他而化。在“三”反中,老子更注重方法上的“對反”策略,莊子更注重人性的“回歸”主題。從回歸主題看,“反”又具有生命死亡、人性回返、迴環往復的三重含義。(參見《老莊的“反”道》,《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魏晉玄言詩研究的新突破及詩學精神的重釋
《玄響尋蹤——魏晉玄言詩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1.主題為“玄響尋蹤”,主要致力於在歷史、世界、人生的幽邃處尋找精神的隱秘故鄉。
2.副題為“魏晉玄言詩研究”,玄言詩的“言”,以“玄”為修飾,暗示玄言詩的語言並非日常言談,而是最接近“道”的 “道言”。
3.魏晉玄言詩人的“生命自覺”,是在王綱解紐,士人獨立,在衝破政治閉鎖空間以在山水、亭園、寺廟的開放空間中實現的。
4.魏晉玄言詩人打造了“身體”的“形象”,而又超越了這“象”,他們在“以玄對山水”中領悟了“山水以形媚道”的“精神”和“氣韻”。
5.魏晉詩人又非完全凌空蹈虛的,以儒家的“仁”締造“此岸”的倫理,以道家的“道”締造“彼岸”的倫理,就構成了魏晉文學中倫理精神的雙重維度。
6.“易”、“老”、“莊”合稱的“三玄”,是魏晉“玄響”的隱秘淵源和思想土壤。魏晉玄言詩就是以“三玄”為旗幟的思想運動和文學運動結合的產物。
7.突破了視玄言詩為“老莊義疏”的陳說,指出玄言詩是玄學思維突破和超越通感思維的藝術結晶。
8.提出魏晉“三極文化結構”的重要命題,突破了那種遵循地主-農民、剝削者-被剝削者的簡單二元劃分方法,指出了魏晉時代的獨特性就在於皇權、世族和平民鼎立的三極文化結構。
9.分析了魏晉玄言詩學與傳統抒情詩學的差異,突破了傳統詩學“情感—表現”與“道德—諷諫”的雙層結構模式,指出了玄言詩學所具有的“玄道—體悟”的形上超越向度。
王蒙小說研究的新視 點及現代藝術的本質性思考
指出王蒙的短篇小說《神鳥》是中國當代文學“新感性”寫作的成功範例, 它揭示了現代藝術隱蔽而複雜的新感性之維,表達了王蒙對於現代藝術的他在性處境的理解, 表現了現代藝術向原始藝術復歸的可能,指出小說中反覆出現的“神鳥”實際不過是現代都市文明語境下構建的一個象徵性的文化圖騰, 其背後隱藏著王蒙對人生與藝術、世俗與神聖、感性與理性等二元對立關係的思考, 表明了藝術在絕境中的希望與生機。(參見《感性的抗爭——從王蒙<神鳥>看現代藝術的他在》,《鄭州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探討大學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其對策
1.探討外語類院校如何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性問題
提出在當前世界民族文化復興與文化全球化的雙重背景下,大學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重塑的重鎮,成為中外文化融匯的通渠。尤其是在位於中西方文化交流前沿的外語類院校中,《中國文化》課程的開設有利於具有外語背景的學生的知識結構的改造及其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其兼跨中外文領域而雙翼齊飛。因此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勢必成為外語類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戰略舉措。(參見《外語類院校<中國文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2.探討大學女性教育如何重視性別教育和個性教育結合的問題
分析當代大學教育同一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弊端,並從唐宋詞的講解入手,指出一種屬於女性自身的性別教育和差異教育在現代社會缺失的原因,並提出解決之道。(參見《生活中多少感動和憂傷——請細聽“女生化妝說”的由來》,《教育家》2013年第3期)
在基督教及其重要文本 《聖經》研究方面的拓展
因多年從事《外國文化》教學,並自2008年以來參加楊慧林教授、耿幼壯教授舉辦的基督教文化的五屆研討班的學習,理解《聖經》在西方宗教和文化史上的重要性,遂試圖以宗教為鑰匙打開西方文學和文化之門,現已完成211工程項目子項目《多維文化視野中的<聖經>研究》書稿的撰寫工作,實現了從猶太文化、希臘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等多角度對《聖經》的比較研究,有助於個人在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及文化傳播研究方面的深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