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場苗族仡佬族鄉

猴場苗族仡佬族鄉位於中國普定縣,轄17個行政村,國土面積93.44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猴場苗族佬族鄉是中國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下轄鄉鎮,位於普定縣城東北部,普定縣海拔最高和海拔最低的地方都位於該鄉。鄉政府駐地距普定縣41公里,全鄉總面積為93.44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5460畝,其中水田3800畝,旱地11660畝(其中退耕還林12109畝),年末總人口21494人,總戶數5685戶,轄17個行政村113個村民組,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6.4%,全鄉外出務工人數5400人,糧食總產量6450噸,人均吃糧304公斤,人均純收入1820元。鄉內有中心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11所村級完小,1所點校。
該鄉屬亞熱帶氣候,冬暖夏涼,氣候宜人,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盛產洋芋、小麥、紅薯、竹蓀等作物。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煤、矽礦、硫鐵礦尤為豐富,煤產量在西北片區,小谷毛片區尤為突擊;矽礦、硫鐵礦分布於該鄉大地、猛正、仙馬和猛舟村。適宜發展中型煤、矽、硫鐵礦企業。

鄉鎮簡介

猴場鄉由於歷史、自然因素,造成農民生活水平較低,但是隨著貴州省加大對鄉鎮農村的建設,猴場鄉也體現出了巨大開發潛力,民族風情旅遊開發前景廣闊。遼闊的雲中大草原——普屯壩,面積達8000多畝,是貴州省保護最為完好的原生態的大草場,吸引著市內外的遊客和文藝界人士。
仙馬村農民合唱團遠近聞名,他們的四聲部合唱,成為縣、鄉、村的各項演出中的主角,《歡迎你到仙馬來》、《新安順古夜郎》、《心中的黃果樹》等歌曲唱響縣內外,參加過省、市、縣的比賽獲演出。大花苗族的服飾,蘊涵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被研究少數民族的專家學者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鄉境內的平訟摩崖石刻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猛舟石板寨的屯堡建築保存完好,三十五公樁梁子上到重陰山千畝杜鵑風光宜人,引子渡庫區湖光山色位於猴場魚米之鄉――楊家寨低熱河谷。
猴場苗族仡佬族鄉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不動搖,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全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族團結更加鞏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績,社會、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
猴場村
 猴場村地處普定縣東北部邊遠山區,距普定縣城40公里,位於猴場鄉政府所在地,安順至織金貓場公路穿境而過。
全村下轄6個村民組, 324戶1361人(其中:少數民族10戶32人),現有勞動力705人(其中:男405人,女300人),外出務工320人。現有耕地面積764畝,水田面積50畝,區域面積6.8平方公里,退耕還林950畝,森林覆蓋率61.8%。全村地形呈梯級狀,海拔1200—16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5.8攝氏度,無霜期290天。村境與普屯壩—雲中大草原咫尺相望,可開發鄉村生態旅遊。
全村現有黨員35名,其中:60歲以上的有3名,50—60歲的有6名,40至50歲的有6名,30—40歲的有11名,30歲以下的有9名;大專以上文化的有5名,國中文化的有26名,國小以下文化的有4名;現有村幹部4名。現村有黨員活動室200平方米。全村現已辦起養殖示範點15個,種植示範點18個,農家書屋一個;70%的勞動力掌握了一至二門農業適用新技術。村級組織戰鬥力不斷加強,民眾的發展意識不斷更新,有效地推動了全村經濟發展。
村支兩委建立健全各種工作機制,注重抓好自身建設,不但內強了素質,還外塑了形象。領導班子團結,管理科學民主。近幾年來,累計實施扶貧項目15個,有效地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促進了農戶的增收創收。這些項目的實施,全村324戶1320人直接受惠,人均純收入遞增20%。
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針對村情,採取“項目推動為主,農戶自籌為輔”的方式,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傾力改善基礎設施,著力整治村容村貌。目前修建沼氣池74口,改灶150口,改圈2500平方米;示範烤菸種植200餘畝。

特色產業

猴場鄉地處普定縣北部地區,屬於貴州省100個一類貧困鄉鎮之一,這裡氣候宜人,適合種養殖業的發展。近年來,在上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猴場鄉在煤沖村、漏寨村、老甲寨村種植核桃500畝,到目前為止,成活率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長勢較好,預計3年後掛果。其次,烤菸生產是猴場鄉的第二產業。2009年,烤菸種植1430畝,可為民眾創利35萬餘元。

旅遊開發

普屯壩——雲中大草原風光 
普屯壩高山草原風情旅遊區,位於普定縣城東北部猴場鄉,距城區42km,為貴州山區地形中罕見的高山草原,普定海撥最高點(1850米),方圓6.8km 2 ,頗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之勢,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主要遊覽項目有:徒步攀登,野外露營,戶外遊覽,觀賞仙馬苗族風情,傾聽仙馬苗族民間合唱團無伴奏多聲部合唱;主要遊覽景觀有:明代“撫按明文”摩崖石刻,後沖小石林,高原特色民居,楊家寨河谷風光、仙馬苗族村寨等。
普屯壩—“雲中大草原”,貴州高原的“內蒙古”。這裡依山而居的苗家兒女能歌善舞,這裡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
策馬馳騁普屯壩草原,藍天白雲,牛羊成群,峻岭逶迤,一派草原英雄氣概。露營普屯壩觀日出—一輪朝陽由群山組成的萬頃波濤中噴薄而出,蔚為壯觀。
猴場鄉普屯壩是貴州安順旅遊的一片神秘的處女地,被稱為雲中大草原,面積1萬餘畝,位於普定縣東北部,海拔在1700—1800米之間,為貴州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高山草原。鄉境內的重蔭山萬畝杜鵑、後沖形態奇異的石林;歷百年而不朽的猛舟高原民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寨平訟摩崖石刻等。民族民間文化的代表有曾在第四屆世界合唱節中獲複賽銀獎的苗族多聲部合唱;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的苗族大花服飾;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射弩、“阿江”等。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8420 男 9845 女 8575
家庭戶戶數 4911 家庭戶總人口(總) 18390 家庭戶男 9817 家庭戶女 8573
0-14歲(總) 6020 0-14歲男 3280 0-14歲女 2740 15-64歲(總) 11208
15-64歲男 5984 15-64歲女 5224 65歲及以上(總) 1192 65歲及以上男 581 65歲及以上女 61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7182

鎮下轄村寨

猴場村 跌牙沖村 後沖村 格道村 漏寨村 煤沖村 水落洞村 仙馬村
沙子坡村 小谷毛村 大地村 猛舟村 老甲寨村 猛正村 猛架村 楊家寨村 杉樹沖村

猴場苗族仡佬族鄉——一個村莊一個大草原

一個村莊有三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擁有一片四五平方公里的高山草原,這是極少的,也是個別的。但貴州普定猴場的仙馬就是這樣一個村莊,仙馬還擁有普屯壩草原。這是不爭的事實。
也許你會懷疑,甚至會說一個村莊和一片草原,能沾邊嗎?但我說的卻是事實。
普定縣猴場苗族仡佬族鄉就有那么一個苗族聚居的村莊和這個村莊擁有的一片草原。開頭我就說了,這個村莊叫仙馬,那片草原叫普屯壩。普屯壩是仙馬村的地盤,屬於仙馬村管理。
普屯壩,一塊貴州喀斯特岩溶地區比較大的高山草原。
一九八二年七月,剛參加工作幾個月的我,被安排為當年全國人口普查補郎區猴場公社大地大隊普查區的普查員,在大地把普查工作搞結束後,回到猴場公社匯總,閒暇,當地的朋友就說公社背後的山上有一片十分寬大的草坪,到了裡面夠玩一天,值得上去看看。就在那一個月內,我和朋友憑著從猴場公社供銷社購買的過期餅乾和香檳汽水,我們三次上了普屯壩。其中一次,不僅僅只是在那寬大的草坪上遊走,還去攀爬了草坪東邊的梁天大坡。從梁天大坡上看普屯壩草原,可以一覽無餘。這不是山外有山,而是山上有山,在那個純真的年齡里,攀爬上樑天大坡,不僅僅只是看腳下的普屯壩,還可以看三岔河對岸的轎子等,那是多么興奮的事情啊!當年八月離開猴場後,就再沒有機會上普屯壩了。
一九九五年,我換了崗位後,縣裡面組織搞筆會,說要到猴場的草原去搞,我報名參加了。十多年後,因筆會這個平台,我又再一次到普屯壩。
十多年前,我在很短的時間就上了三次,貴州普定猴場的高山草原是比較稀奇的,留給我的印象也是比較深刻的。當時,當地的人們就告訴我,那草坪就叫“普屯壩”。可是十多年後,筆會完了,還在爭論,到底是叫“普屯壩”還是叫“普定壩”。我當然堅持我的意見,理由是:一九八二年七月我上去的時候,當地的人告訴我的叫“普屯壩”,當然,為什麼叫“普屯壩”,那時候我沒有去追根究底,也的確沒有追根究底的意識。但我始終反對把其與“普定”聯繫。爭論的結果,普遍認為叫“普屯壩”應該是準的,因此,“普屯壩”首先在普定的騷人墨客中就這樣約定俗成了。
仙馬不是我普查的普查區,所以我沒有去過。而到仙馬的時間是比較晚的,是二〇〇二年的國慶節,組織單位的人秋遊,選擇了普屯壩,同時也選擇了仙馬。
我這樣敘述,好像仙馬和普屯壩各是一碼子事情。通過二〇〇二年國慶節的秋遊,從普屯壩到仙馬,我終於搞清楚,普屯壩是仙馬的,仙馬因普屯壩而博大。
一九八二年七月的普屯壩之行,我對普屯壩產生了一種迷戀,或者說產生了一種情結,而且是解不開的情結。就因為這情結,自二〇〇二年以後,我都要抽時間到普屯壩游上一回。我的很多攝影作品就來自普屯壩,這就讓我對普屯壩有了相當比較前面的認識。
普屯壩是仙馬的,普屯壩高山草原大概有四五個平方公里的面積,由西向東延伸,呈啞鈴狀,即東西各有一塊,中間有一狹長地帶連線,從猴場到織金翁卡的小路也是自西向東穿過普屯壩,是每個到普屯壩遊覽的必走的路。普屯壩的草,據當地人講,不養牲口,只適合割去蓋房子,周邊的茅草房蓋的草全是在普屯壩上割的。普屯壩上長的叫牛毛草,的確牛馬都不吃。因此,草間生長的映山紅、鼎罐花、火草花等等,基本沒有牛踏馬踩。草原周邊的山頭上的灌木茂密,齊腰高的草是普屯壩的驕傲,“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不用到內蒙古也能領略。
不同的季節到普屯壩,可以欣賞到普屯壩不同的風采:春天,各種花卉競相開放,芳菲四溢,沁人心脾,讓人迷醉,是普屯壩的青春躁動;夏天,草原上萬物的色彩與天一樣藍,偶開的花朵,似天空的星星,身臨其間,恍惚置身世外,欲仙之後,領略的是普屯壩的穩成;秋天,不同的植物,在早霜的磨練下,赤橙黃綠青蘭紫,逆光下的蘆花是透明的,野茅稗成熟的果實在陽光下搖曳的影子是那樣的迷人,如果遇上飄飛的細雨,不同顏色的草上那晶瑩的水珠格外的清澈和透明,從三岔河河谷飄上來的霧靄,讓梁天大坡成為海市蜃樓般的仙境,這是普屯壩獨有的魅力;冬天,雪和凌的過早光臨,讓空氣變得空明,俯瞰猛舟那片喀斯特峰叢峰林和窪地,滄海桑田的奇景盡收眼底,而遇上雪天,普屯壩白茫茫一片,只有周邊山上的岩石告訴你,這就是冬天的普屯壩,貴州很少下雪,但因海拔高,凌光臨是經常的,普屯壩在凌的凌固下,也是銀色的世界,雖有些冷,但卻是普屯壩的純潔。
也許是普屯壩的草不養牲口,或許是普屯壩的博大和普屯壩特有的躁動、穩成、魅力和純潔,養在深閨的普屯壩被一批一批外面的人們接觸認識了之後,也被迷住了。
仙馬人每年的端午和春節都要到普屯壩跳花,一是讓年輕男女們到那裡交朋結友、談情說愛,二是利用這個時候盡情的展示仙馬的民族風俗和民族技藝與色彩。不管是春節還是端午的跳花,四方八面的人都要奔普屯壩他們的花場來。隨著外人對普屯壩的認識,奔普屯壩的人們因此逐年增多。即使不是跳花的季節,也一樣有人到普屯壩旅遊。仙馬人對普屯壩更加珍愛了。普屯壩的草雖然不養牲口,但卻養人。
仙馬人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開闢了普屯壩高山草原野外宿營等旅遊。普屯壩再次讓世人所注目。
普屯壩是仙馬的,你走了普屯壩後也許會問:仙馬又是個什麼樣子呢?
當然我不能說仙馬就是一個村莊,或者一個寨子。怎么樣描述呢?
一位青年作家到仙馬採風回去之後這樣寫道:仙馬是“上帝的村莊”,仙馬沒有因它的閉塞而被閉塞困擾,更沒有因貧窮而被貧窮所擊敗,它有自己的法則,固守潔淨的靈魂,一草一木都閃耀著生存的意義和人性的光輝,是上帝留在大山深處的一個奇蹟。為什麼把仙馬叫上帝的村莊?因為仙馬人信奉基督教,因他們信奉基督教,仙馬的民風十分純樸,在仙馬可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光緒十四年(1888),英國傳教士黨居仁到安順傳教。
二十八年(1902),黨居仁到普定縣補郎鄉等堆收安玉山、龍文賢等為教徒,建立等堆教會。次年建立等堆教堂,辦等堆學校。三十一年(1906),英國另一個傳教士柏格里到等堆學習,因為這個時候等堆教會已經發展教徒三百多人。由於柏格里與黨居仁的相識,宣統二年(1910),黨居仁在等堆成立苗族改良會。後教會擴展到乾河、仙馬、海馬沖(今織金縣轄)等村寨,於民國23年(1934),成立仙馬堂教會。開辦主日課程《聖經》、《讚美詩》和柏格里創製的苗文,推廣使用苗文布道。
仙馬因此有了記錄他們苗族歷史的苗族文字。他們不再結繩記事,他們用苗文把他們從黃河流域遷徙到仙馬的歷史記錄了下來,與此同時,依然保留他們傳唱苗族遷徙歷史的傳統,史詩般的《苗族古歌》在傳唱的同時,用柏格里創製的苗文比較完整的記錄了下來仙馬的。《苗族古歌》是用唱來傳承。《苗族古歌》是苗族的一部流傳已久的苗族史詩,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一樣,在沒有柏格里傳教士創製苗族文字之前,他們不是說來傳承,是用唱來傳承。如今也一樣,他們依然用唱來傳承古歌,他們說,只有一代一代的傳唱下去,苗族的歷史才不會被忘記。我在對古歌作田野調查的時候,請他們唱一段來聽,他們來到仙馬那青翠的金竹林下,他們唱得十分投入。
用唱傳承《苗族古歌》,只有在仙馬才能找到。
因仙馬人信奉基督教,長期堅持做禮拜,讀《聖經》,用美聲唱《讚美詩》,加上傳唱他們遷徙的歷史――《苗族古歌》,久而久之,仙馬的男人和女人們就在美聲與民族唱法之間摸索了一套四聲部無伴奏合唱技巧,又叫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中西結合的多聲部演唱技巧,讓仙馬人也揚名了世界。2006年8月,在普定縣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仙馬人組成的多聲部合唱團,首次赴廈門參加廈門市承辦的“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他們在那個世界舞台上演唱的《踩鼓》、《我心中的黃果樹》等歌曲,獲複賽銀獎。
仙馬苗族文化十分豐富,仙馬的女人吹奏的“阿江”――一種集彈撥和吹奏於一身的樂器――漢語叫口弦;“阿江”是苗族最古老的樂器,苗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為了避免被敵人傷害,就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聯絡。因“阿江”發聲低沉,音量極小,只能在夜深人靜或者人較少的時候聽得見,因此就發明了“阿江”作為傳遞信號的工具之一。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阿江”作為傳遞信號的工具演變為苗族青年用來表情達愛的樂器。如果女孩子喜歡某個男青年,就會收下喜歡那男青年的“阿江”,“阿江”象徵男女雙方的心,收下“阿江”的,即為彼此把心交給了對方,“阿江”因此成為男女愛情的“把柄”(證據)。
一旦丟了“把柄”之後,男女雙方就會用“阿江”傳送約會的信號,即夜深人靜後,小伙子會在姑娘的房前屋後等待,直到聽到姑娘吹奏“阿江”發出的低訴低喚的旋律後,才能歡喜入門。為了錄製她們吹奏“阿江”短片(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需要),我請一吹奏“阿江”最好的中年婦女表演吹奏,在吹奏過程中,她始終不看我們,錄製結束後,她說:“我一吹奏‘阿江’就想起當年談戀愛的時候,多不好意識啊。”“我們吹奏‘阿江’,有高興的時候吹,也有斷心的時候吹。”就是說她們可以吹高興的調,也可以吹斷心的調。
仙馬的男人們還傳承苗族祖先打獵使用的弩,雖然他們傳承射弩,既不是為了殺敵,也不是為了打獵,而是為了射中那靶心,也就是說,他們作為射弩的英雄,面對的不是敵人和獵物,而是靶,用行話講,他們已經把其作為競技體育參與,以李貴福為主的仙馬男人們,逢年過節都要舉行射弩比賽,他和他的射弩比賽對手們,面對靶心刻苦訓練,他們多次參加國家級和省級的射弩比賽,還拿到了十多塊金牌。他們作為仙馬男人,他們成了仙馬射弩的英雄,他們為仙馬揚了名。
仙馬的《苗族古歌》、苗族射弩、苗族“阿江”已經申報,二〇〇七年六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仙馬農民多聲部合唱為安順市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是不多見的。
如今,人們關注仙馬,更嚮往普屯壩。仙馬的神秘與普屯壩的魅力相得益彰。
這一個村莊和一片草原,就是上帝的村莊――仙馬和無窮魅力的普屯壩。

普屯壩首游式20項活動精彩紛呈

普定縣鄉村生態文化旅遊暨普屯壩首游式將於10月10日舉行,活動期間,遊客們將在這一雲中大草原領略到獨具特韻的原生態風光資源和旅遊文化。
猴場鄉境內的鄉村旅遊資源有普屯壩雲中大草原、重蔭山萬畝杜鵑、後沖形態奇異的石林;歷百年而不朽的猛舟高原民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寨平訟摩崖石刻等。民族民間文化的代表有曾在第四屆世界合唱節中獲複賽銀獎的苗族多聲部合唱,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的苗族大花服飾,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古歌、射弩、“阿江”等。
首游式期間將舉行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旅遊文學創作徵文活動、書畫攝影採風及作品展覽等3大類別。10月10日起,普屯壩雲中大草原好戲連台,共有騎馬觀光、射弩表演、苗家風味小吃、苗族跳花、苗族風情展示、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民族工藝品展、土特產品展、土法織布表演、自助觀普屯壩日落、露營、看日出等近20項活動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