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猛憶
狂臚文獻耗中年①,亦是今生後起緣。
猛憶兒時心力異,一燈紅接混茫前②。
作品注釋
①臚:陳列。
②混茫:廣闊無涯的境界。
作品簡析
古人本《詩經》意,常擷取詩中首二字命名,義同“無題”。此篇題目亦略同,而取第三句首二字則為前賢少見。當然,“憶”字為一篇眼目,此處亦不無突出之意。
題為“猛憶”,則需要一前提為“猛”之突轉作鋪墊,這前提便是“狂臚文獻耗中年”。讀者可以揣想一下定庵其時心境:看到案上堆積如山的文獻,那是多年心血之所寄託消耗之結果呀!看來自己與這項工作要結下難以解開的因緣了。“後起”二字值得注意:“後起”者,非天性之所願,也不合初衷,這裡分明潛藏著一種無奈,一聲長嘆。長嘆聲中,忽然憶起了兒時讀書的場景,那時的激越,那時的鋒銳,那時的雄心豪氣,與此時都非常不同。於是,詩人沉默了,恍惚中好像看見眼前的讀書燈紅艷艷的光芒散發開去,而自己也穿過了時光隧道,走向了年輕的時候,凝視著那個幼小的龔自珍。
這真是奇妙的、也是令人惆悵無端、百感交集的一個場景,其中況味,難以用蒼白的語言來說明。
陸游詩《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中有“青燈有味似兒時”之句,為定庵所本,而放翁溫馨醇厚,定庵惝恍瑰奇,境界固自不同。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學術與文學的教養和薰陶。他小時候就讀書廣泛,關心國事,產生改革變法的思想。他在科舉上不得志,27歲中舉,38歲才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禮部主客主事20餘年,始終是個七品小京官,無法施展抱負。48歲時,他終於對官場厭倦,不抱希望,憤然辭官還鄉,不久與世長辭。他一生創作,詩、詞、文都有建樹,被後世稱為“近代文學開山作家”。有《龔自珍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