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狨

狷狨,南美洲狨科(Callitrichidae)多種小型長尾猴類的統稱。外形甚似松鼠,為樹棲靈長類動物,動作急猝。除大指(趾)外,所有指(趾)都具爪,以便沿樹枝奔跑,它們在樹枝上主要以昆蟲為食,此外也吃果實、樹汁和其他小動物。狨在白天活動,成小群生活。妊娠期4∼6個月,依種類而定。通常一胎2仔,但一胎1仔和一胎3仔的情況也很常見。從17世紀早期以來常被飼為寵物,但飼養者必須具備相當的知識方能使其健存。

狷狨
marmoset
分為3類,即「真」狨、小絹猴和格爾迪氏節尾猴(Callimico goeldii)。格爾迪氏節尾猴又稱為格爾迪氏狨,僅分布於西亞馬遜河盆地;體毛黑色,具濃密鬃毛;與其他狨類不同之處為具第三對臼齒,不產雙胎。雖然以前人們認為格爾迪氏節尾猴在進化上介於狨類與其他新大陸猴之間,但現在分子遺傳學研究證明它屬於於狨科。
「真」狨(狨屬〔Callithrix〕),下犬齒短(短獠牙),而那些具有較長下犬齒(長獠牙)的狨類稱為小絹猴,分屬亞馬遜小絹猴屬(Saguinus)和獅面猴屬(Leontopithecus)。倭狨(C. pygmaea)是體型最小的「真」狨,生活於亞馬遜河上游支流的雨林中。倭狨的頭、身合起來長約14公分(6吋),尾較之略長。成年的倭狨體重僅約90公克(3盎斯),而狨科其他種的體重可達600公克(1.3磅)甚至更重。普通狨(C. jacchus)生活於巴西東北部的灌木叢林中;體重400公克,身長15∼25公分,尾長25∼40公分;被毛褐色與白色相間,有大理石樣的花紋,濃密,呈絲狀,耳上有幾簇白毛,尾上有黑白相間的環。沿著巴西大西洋岸的各個熱帶森林中分布著5種狨屬動物。在亞馬遜河以南的雨林中可能還有10多種乃至更多種的狨類──1990年代已發現3個新種,另幾種正等待著人們加以描述:這些種類的毛色各異,耳上的簇毛數量亦不相同。這些狨類的犬齒短,下切牙長,均用以咬開樹皮,留下形狀獨特的槽口,樹汁可從中流出。「真」狨均一雌一雄成對生活於一個群體組織中,在這樣的群體內壯年的狨幫助覓食、搬運和教育幼兒。因群體中存在著一對專司繁殖的雌雄個體,其他年輕者的性發育受到抑制,直到它們離開群體為止。
獅面小絹猴(獅面猴屬〔Leontopithecus〕)因具有濃密的鬃毛而得名,有4個種,均為瀕危物種,其中3種尤其嚴重;1990年發現一個新種──L. caissara。獅面小絹猴的體型較「真」狨大,手和指均細長,用以從裂縫中勾出昆蟲為食。金獅面小絹猴(L. rosalia, 或稱金獅狨)僅見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州零碎的森林生境內 ,其形態特別引人注目:鬃毛濃密,面部黑色,被毛長,金色,具絲綢般的光澤。其他3個種的被毛則有部分是呈黑色的。獅面小絹猴似乎也具有與「真」狨相似的社會性組織,但其生殖抑制似乎是行為性的,而非生理性的;某些小絹猴似乎能容忍一雌多雄的體制存在,此時兩個雄體可共同撫養一個雌體所生的幼仔。
亞馬遜小絹猴屬(Saguinus)至少有12個種。雖然缺乏獅面小絹猴那樣的鬃毛,某些種類也具有值得注意的外形特徵。例如,分布於亞馬遜盆地的西南部皇帝小絹猴(S. imperator),具有白色長髭,與長長的灰白色被毛和淡紅色的尾巴相映成趣,而髭鬚小絹猴(S. mystax)有小的白色向上捲曲的髭鬚。棉頂小絹猴(S. oedipus, 或稱俄迪普斯亞馬遜小絹猴)分布於哥倫比亞和巴拿馬,頭頂上有一叢亂蓬蓬的白色冠毛。金手小絹猴(S. midas)的學名得名於希臘神話中的一個國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