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玄中記》提到:“狐五十歲,能變化為婦人,百歲為美女,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天通,為天狐。”狐狸精最早是以祥瑞的正面形象出現的。上古時期,即有狐之圖騰崇拜,塗山氏、純狐氏、有蘇氏等部族均屬狐圖騰族。狐狸精對中國第一個奴隸王朝——夏朝的建立也有突出貢獻。大禹治水時,禹整天忙碌無心結交女朋友,一副有為青年事業為重的樣子,眼看就要絕後。有一次他走到塗山,看見一隻九尾白狐(九尾意味著子孫眾多),意有所動,於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兒子啟,後來成了夏朝的開國君王。
此後,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對人尤其是女人的性格心理有著空前絕後的迫害和壓抑,這種壓抑的心態成了誕生“狐仙”文化的最佳溫床。《朝野僉載》記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飲食與人間同之,事者非一主。時有彥曰:無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見,狐狸在封建社會,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愛,並將它作為討好配偶的神祇的。狐狸漂亮的皮毛、小巧可愛的身軀和狡詐精怪的脾性,在古人心目中,實在只有嬌媚的女人可與之相比。狐狸還似乎代表了某種詭秘的精神,尤其是涉及女性的性格心理。
狐狸在先秦兩漢的地位最為尊崇,與龍、麒麟、鳳凰一起並列四大祥瑞之一。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青鳥並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還有人總結說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後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時候頭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由此可以推論,狐狸在夏至漢兩千多年的日子裡,是生活得非常滋潤的。
漢代以後,狐狸精作為祥瑞的地位急劇下降。先前對狐狸的好話全沒了,剩下的都是些不體面的詞,如狐疑、狐媚、狐臭之類,都快成為貶義詞大本營了。長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風出問題的代名詞,成了著名的淫獸,至今仍未翻身。
漢代的狐仙故事較為原始,極少有積極意義,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到了魏晉南北朝,狐狸才開始人化,變得法力無邊,還獲得了人的感情和智力。如葛洪所著《西京雜記》一書中,有古冢白狐化為老翁入人夢的故事。《搜神記》一書內,談狐的作品甚多,足見晉人喜談狐仙,已成風尚。不過小說情節單一,程式化,結局悽慘,沒什麼人情味可言。故事當中的狐仙雖然神通廣大,但有其自然屬性的弱點。比如,它們怕狗,遇上就會現出原形;另外狐狸有臊氣,變形後仍留有尾巴等。
到了唐代,狐仙小說依然盛行,像《任氏》、《計真》等篇開始大肆宣揚與狐有關的靈異事件。宋代,民間還出現了“狐王廟”;明時,談狐的作品漸少。至清代,以《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為代表的筆記小說又大暢其說。《聊齋志異》更是集狐仙之大成,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蒲松齡筆下的狐仙們,集人類全部美德於一身,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它們強調友誼、尊重真情,反而比人類更可愛。
因正道之道教衰微,在中國北方有狐仙信仰,以乞求狐仙保佑食物年年不斷。民間也多有狐仙下馬的說法,即指七竅全開之人被狐仙附身後,可預測凶吉。《北夢瑣言·滄渚民》載:“(狐狸)或於村落鳴,則有不祥事”。《宣室志·李揆》記李揆見白狐在庭中搗練石上,當時被認為是祥符,後來果然官至禮部侍郎。
文獻記載
在中國衛道除妖神話中,狐狸通過修煉、吸收日月精華或人氣,能夠化身成為人形。一說狐狸要幻化成人形需要作法,《酉陽雜俎》記載:“舊說,野狐名紫狐,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髑髏拜北斗,髑髏不墜,則化為人矣。”一說“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狐妖多變為美女,以勾引壯丁或少女。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五十三中《張立本》一則記女子被狐狸魅惑之後的情狀:“女即濃妝盛服,於閨中,如與人語笑。其去,即狂呼號泣不已。”
至於善良的妖狐,則出現在唐人傳奇的《任氏傳》中,狐精任氏守貞潔,持家有道,因此沈既濟感嘆:“異物之情也,有人道焉!遇暴不失節,徇人以至死,雖今婦人有不如者矣。”
《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五十三《計真》中,計真的妻子死前告訴丈夫自己是狐狸,但計真依舊愛她至死不渝。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里,作品中常敘述善良的狐仙與凡人相戀的故事。
九尾狐
最早是出現在《山海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是一個邪媚的形象(按照正規說法,狐,狸是兩種動物,只是人們叫習慣了,統稱狐狸,似乎只有狐能修成妖精,狸只是動物)。
《山海經》中的九尾狐,乃是一個喜“食人”的妖獸。到後來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列於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則象徵子孫繁息(見《白虎通德論·封禪篇》)。“食人”之傳 漸隱,“為瑞”之說漸漸出現。但同樣是東漢的《說文解字》中,解狐為“祆獸也,鬼所乘之。”可見,狐有妖氣,在數千年前,已是公認。再到後來的唐宋時期,狐已經被人設廟參拜,而且十分流行。
唐朝張鷟《朝野僉載》說:“唐初以來,百姓多事狐......”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豐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最為知名的九尾狐是妲己。妲己原是商朝諸侯冀州侯蘇護的女兒,被九尾狐附了身,使紂王變得更加殘暴,最終導致商朝亡國。(《封神演義》),而《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中,所謂的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舉不勝舉。“妖媚”、“邪氣”、“神秘”、“狡猾”、“吃人”,可以說是中國人想到“狐”後最明顯的感覺。
貞狐
有賣花老婦言:京師一宅近空圃,圃故多狐。有麗婦夜逾短垣,與鄰家少年狎。懼事泄,初詭托姓名。歡昵漸洽,度不相棄,乃自冒為圃中狐女。少年悅其色,亦不疑拒。久之,忽婦家屋上擲瓦罵曰:“我居圃中央,小兒女戲拋磚石,驚動鄰里,或有之,實無冶盪蠱惑事。汝奈何污我?”事乃泄。
異哉,狐媚恆托於人,此婦乃托於狐。人善媚者比之狐,此狐乃貞於人。
有一個賣花老婦說:京城有一所住宅靠近空的園地,園中本來多狐。有一個美麗的女人夜裡越過矮牆同鄰家少年親昵,因害怕事情泄漏,就開始假託姓名。後來歡愛漸漸和洽,估計不至於相拋棄,就自己冒充是園中的狐女。少年喜歡她的美色,也不疑心拒絕。很久以後,忽然這個女人家的屋上有瓦片擲來,聽到罵聲說:“我居住園中長久了,小兒女們戲耍拋擲磚頭石塊,驚動了鄰里,或者是有的。實在沒有放蕩迷惑人的事,你為什麼污辱我?”事情才泄露出來。怪啊!狐狸精的誘惑常常假託於人,這個女人竟假託於狐狸精。善於誘惑的人被比作狐狸精,這個狐狸精竟然比人還要堅貞。
《閱微草堂筆記》
塗山氏
居於塗山(安徽蚌埠懷遠縣)的妖狐氏族,其中最有名的是大禹的妻子女嬌,夏朝第一代君主啟的母親。
《淮南子》記載:"禹治洪水,鑿轘轅開,謂與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去。'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化為熊,慚而去。至嵩山腳下化為石,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有蘇氏
夏商周時期古老的諸侯國,其地約在今河南武陟東。有蘇氏被認為是後世蘇姓之始祖。
蘇妲己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壞女人之一,但也有人說她是被九尾狐附身。
有蘇氏被認為是後世蘇姓之始祖。
野狐
劉元鼎舊說,野狐名紫狐,夜擊尾火出,將為怪,必戴髑髏拜北斗,髑髏不墜,則化為人矣。劉元鼎為蔡州,蔡州新破,食場狐暴。劉遣吏主(“主”原作“生”,據明抄本改。)捕,日於球場縱犬,逐之為樂。經年所殺百數。後獲一疥狐。縱五六犬,皆不敢逐,狐亦不走。劉大異之,令訪大將家獵狗及監軍亦自誇(夸原作跨。據明抄本改。)巨犬至,皆弭環守之。狐良久緩跡,直上設廳,穿台盤,出廳後,及城牆,俄失所在。劉自是不復命捕。道術中有天狐別行法,言天狐九尾,金色,役於日月宮,有符有醮日,可以洞達陰陽。(出《酉陽雜俎》)
日本文化
日本的狐仙也很普及,甚至在日本佛教觀念中將它們視為稻荷神或荼吉尼天的使者(印度荼吉尼天的坐騎原為胡狼,但日本並無胡狼所以以狐狸取代))。狐狸和其他動物修練成精的傳說,在日本盛行的程度不亞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