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顛茄丸

犀角顛茄丸,出自《使團驚魂》中,蝮蛇刺殺方謙後又以毒針毒翻了李元芳。

出處:《使團驚魂》中,蝮蛇刺殺方謙後又以毒針毒翻了李元芳。實際上,這時候李事先服用了狄公配製的“犀角顛茄丸”而面色黑暗,似乎中毒。
在這裡,“犀角顛茄丸”究竟是什麼藥?
從劇中,我們只能知道,此方主要成分為犀角和顛茄。
1、犀角:
[來源] 為脊椎動物犀科印度犀Rhinoceros unicornis L爪哇犀R.Sondaicus Desmarest、蘇門犀Rsumatrensis(Fischer)以及非洲黑犀Rbicomis L或白犀R.simus Burchell的角。
[產地] 印度北部、尼泊爾、爪哇、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婆羅洲、非洲等地。
[採收] 犀角系世界稀有動物犀牛之角,犀牛受到世界組織的保護,不得隨意捕殺。過去的犀角系殺犀割角,懸掛通風處晾乾即得。
[藥材形性] 1.烏犀角(獨角犀)
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多cm,表面烏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cm,表面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堅硬的直刺,稱剛毛,有時並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並可見鬃眼狀圓點。角的前面有一縱長凹溝,溝長9-15cm,深約3cm,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條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cm,高1—3cm,稱“地崗”。底磐較大,長圓形,前窄後寬,形如龜背,長13-20cm,寬1l-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邊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cm,稱“窩子”,並布滿鬃眼狀圓點,稱“沙底”。角質堅硬,但可縱向劈開,縱剖面有明顯的順直粗絲,紋理清晰,不斷裂,不牽連,無紋絲。鎊片縱切可菲薄如紙,捲曲不平,灰白色,夾有暗棕色芝麻花點或短線紋,對光照視可見透明點,習稱“芝麻點”。沸水微泡有清香氣,味微鹹。以烏黑光亮,完整無裂紋,沙底色黑而鬃眼大,磨之氣微清香者為佳。
2.廣角(兕角、柱角、天馬角) 為非洲黑犀或白犀的角,每頭均有前後二角,前角大,長達60cm,后角小,長3-13cem,又稱蘑菇頭,呈灰棕色或灰黃色。(1)前角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上部稍彎,尖端細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底磐圓形,窩子較淺,無天溝、地崗、馬牙邊,磨之氣微腥。(2)后角,底盤;圓形,直徑3-9cm,“窩於”淺,“沙底”較細,向上漸細,頂端圓似小饅頭,色烏黑髮亮,縱剖面絲較粗,顯順紋,無紋絲,灰黑色。氣微腥,味微鹹。
以角大,色烏黑,光潤而顯順絲,中部少裂隙,天溝、地崗位、砂底明顯,縱部面絲粗順直,水磨有清香氣者為佳。
[炮製] 犀角片 原藥劈成指粗長條,清水略浸1-2小時,取出用鎊刨刨成薄片曬乾。
犀角粉 原藥用鋼銼銼成細粉,再用研缽研成極細粉。
水磨犀角 將犀角置毛陶盆底面,加冷開水少許,帶水唐汁,隨磨隨服,不可放久。
各法炮製,使便於服用,有效成分易於吸收。
[成分] 含犀氨酸(s一磺醯半胱氨酸)、角朊、碳酸鈣、多種胺基酸、肽類,蛋白質、膽甾醇等。
[性味、歸經] 苦酸鹹寒,入心、肝、胃經。
[功用] 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用於溫病熱入營血、高熱神昏,譫語,驚厥抽搐、發斑出疹,吐血衄血等症。
[處方名]) 烏犀尖、犀角粉 犀角片
[用法、用量] 犀角片煎服0.3-1克,犀角粉、烏犀尖磨汁沖服0.2-0.3克。廣角煎服1-3克,廣角粉、廣角磨汁沖服0.5-1克。用片入藥宜先煎1小時。
2、顛茄:
別 名: 顛茄葉、顛茄根、顛茄草粉。
作用與用途:
作用同阿托品,但藥效較弱,主要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及輕度胃腸、平滑肌痙攣等,有止痛及抑制分泌的作用。
副 作 用:
1不良反應同硫酸阿托品。2青光眼病人心動過速患者禁用。
在這裡,有這樣幾種疑問:
1、犀角加顛茄,有沒有能使人皮膚發黑的功效?
根據二者的功能,顛茄可能讓人瞳孔擴張,顏面潮紅,腺體分泌減少,口乾。
犀角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功能。
2、顛茄作為藥用,最早出現在歐洲,中國不產,20世紀初才傳入我國。所以唐代是不可能有顛茄這種藥物的。
UID1531 帖子121 精華2 積分6870 閱讀許可權70 來自北國冰城 線上時間65 小時 註冊時間2005-11-16 最後登錄2008-11-29 查看詳細資訊
TOP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