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

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對重要範疇。物質生產即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們運用勞動資料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活動。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者在勞動過程中結合起來,構成現實的物質生產。物質生產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方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分化出新的部門。物質生產的成果表現為物質文明。精神生產一般指由專門分化出來的社會階層在意識、思維領域中所進行的探索性、創造性的活動。它是人們憑藉認識、思維器官和工具對精神生產的原料進行加工製造、形成觀念形態產品的過程。精神生產的產品一般不具有物質性存在形式,但通過可感知的形式表現出來,如科學理論著作、文學藝術作品等。精神生產最初同物質生產交織在一起,剩餘產品出現後它才逐漸分化出來。此後,精神生產自身也不斷分化出許多部門,這些部門大體上可分為知識文化和思想道德兩大類。精神生產的成果表現為精神文明。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之間有著辯證關係。物質生產決定精神生產,精神生產以相應的物質生產為基礎。物質生產方式不同,相應的精神生產及其成果、社會作用也不同。另一方面,精神生產及其成果又對物質生產的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各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之間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

內容簡介

物質生產指人類生活所必須的物質資料的生產,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精神生產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等精神產品的生產。
物質生產是精神生產的前提和基礎。精神生產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是由物質生產提供的。同時,精神生產又促進物質生產的發展。
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相互制約、相應發展的,但有時也存在不平衡性。歷史上一些物質生產落後的國家,在精神生產的某些領域超過了物質生產較為先進的國家。這種不平衡性是相對的,是以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相適應為前提的。
在人類歷史的初期,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直接合一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分工的出現,精神生產逐漸從物質生產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兩者分別由不同的人承擔(見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物質生產者和精神生產者之間存在著差別或對立。在舊式分工消滅以後,這種差別或對立也將逐步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