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環境污染,如:放射性輻射、電磁輻射、噪聲、光污染等。
分類
噪聲污染
噪聲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寧靜,損傷人們的聽力,損害人們的健康,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強噪聲還能造成建築物的損害,甚至導致生物死亡。噪聲已成為僅次於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
交通噪聲:主要指各種機動車輛、飛機、火車、輪船等在行駛過程中的振動和喇叭聲產生的噪聲。它的特點是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對交通幹道兩側以及港口、機場附近的居民影響最大。
工業噪聲:指工廠的機器在運轉時產生的噪聲和建築工地施工時的噪聲。它的特點是具有穩定的噪聲源。在工廠和工地工作的人是直接的受害者,在其附近的居民也深受其害。
社會生活噪聲:主要產生在商業區。另外,娛樂、體育場所,遊行、集會、宣傳等社會活動也會產生噪聲。其他如家用電器的運轉聲,寵物的叫聲,上樓下樓的腳步聲,喧譁聲,打鬧聲等等,都屬於社會生活噪聲。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指人工輻射源造成的污染,如核武器試驗時產生的放射性物質,生產和使用放射性物質的企業排出的核廢料。另外,醫用、工業用、科學部門用的X射線源及放射性物質鐳、鈷、發光塗料、電視機顯象管等,會產生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對大氣的污染: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後,對人產生的輻射傷害通常有三種方式:①浸沒照射:人體浸沒在有放射性污染的空氣中,全身的皮膚會受到外照射。②吸入照射:吸入有放射性的氣體,會使全身或甲狀腺、肺等器官受到內照射。③沉降照射:指沉積在地面的放射性物質對人產生的照射。如放射性物質放出的γ射線的外照射或通過食物鏈而轉移到人體內產生的內照射。沉降照射的劑量一般比浸沒照射和吸入照射的劑量小,但有害作用持續時間長。
對水體的污染:核試驗的沉降物會造成全球地表水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提高。核企業排放的放射性廢水,以及沖刷放射性污染物的用水,容易造成附近水域的放射性污染。地下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徑有:放射性廢水直接注入地下含水層、放射性廢水排往地面滲透池、放射性廢物埋入地下等。地下水中的放射性物質也可以遷移和擴散到地表水中,造成地表水的污染。放射性物質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影響飲水水質,並且污染水生生物和土壤,又通過食物鏈對人產生內照射。
對土壤的污染:放射性物質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污染土壤。如放射性廢水排放到地面上,放射性固體廢物埋藏到地下,核企業發生的放射性排放事故等,都會造成局部地區土壤的嚴重污染。
光污染
可見光污染:可見光污染比較常見的是眩光,例如,汽車夜間行駛時照明用的車頭燈,工廠車間裡不合理的照明布置,會使人的視覺瞬間下降。核爆炸時產生的強閃光,可使幾公里範圍內的人的眼睛受到傷害。電焊時產生的強光,如果沒有適當的防護措施,也會傷害人的眼睛。長期在強光條件下工作的人(如冶煉、熔燒、吹玻璃等),也會由於強光而使眼睛受到傷害。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太陽光的反射造成的污染日趨嚴重。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裡,高大建築物的玻璃幕牆,會產生很強的鏡面反射。玻璃幕牆的光反射效應在光線強烈的夏季特別顯著,它會使局部地區的氣溫升高,強烈的反射光使人頭昏目眩,雙眼難睜,不僅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而且會影響街道上的車輛行駛及行人的安全。
紅外線和紫外線污染:紅外線是一種熱輻射,對人體可造成高溫傷害。較強的紅外線可造成皮膚傷害,其情況與燙傷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後是造成燙傷。波長為7500埃至13000埃的紅外線,對眼角膜的透過率很高,可造成視網膜的傷害。波長19000埃以上的紅外線幾乎全部被眼角膜吸收,會造成眼角膜燒傷。人眼如果長期暴露在紅外線下可能引起白內障。
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是眼角膜和皮膚。適當的和適度的接受紫外線照射,可使肌體皮下脂肪中的一種膽固醇轉化成對身體有益的維生素P12(骨化醇),但是過度照射紫外線則可能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多種皮膚損害。
電磁波污染
影響人類生活環境的電磁污染源可分為天然和人為的兩大類。天然的電磁污染是由某些自然現象引起的。如雷電,除了可能對電器設備、飛機、建築物等直接造成危害外,還會在廣大地區從幾千赫到幾百兆赫以上的範圍內產生嚴重的電磁干擾。其他如火山噴發、地震、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磁暴等都會產生電磁干擾,這些電磁干擾對通訊的破壞特別嚴重。
人為的電磁波污染主要有①脈衝放電。如切斷大功率電流電路產生的火花放電,會伴隨產生很強的電磁波。②功頻交變電磁場。如大功率電機變壓器以及輸電線附近的電磁場。③射頻電磁輻射。如無線電廣播、電視、微波通信等各種射頻設備的輻射。它的特點是頻率範圍廣,影響區域大,已成為電磁污染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電磁波的頻率超過10萬赫茲時,就會對人體構成潛在威脅。由於它無色、無味、無形,它的危害性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假如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的輻射劑量下,就會大面積殺傷(甚至殺死)人體細胞。電磁波還會影響和破壞人體原有的電流和磁場,使人體原有的電磁場發生變異,干擾人體的生物鐘,導致生態平衡出現紊亂,自主神經失調。
但也有學者認為,高頻電磁輻射,如γ射線,Χ射線(來源於宇宙射線和原子輻射)的能量很大(E=hν,其中ν為電磁波的頻率),可以破壞分子內部的化學鍵,甚至會損傷生物體內的DNA,引起腫瘤和白血病。但由家用電器和高壓電纜產生的電磁場頻率非常低,沒有足夠的能量破壞化學鍵,只能引起分子振盪,使生物組織發熱。正常情況下,這種電磁場產生的感應電流強度比人體中自然存在的電流強度還低,不足以對人構成威脅。
居室中的輻射源如電視、冰櫃、空調、電腦、吹風機、攪拌器等,其中大型的家用電器均有禁止電磁場的保護殼,影響不大。其他電器如手機,包括室外的變電室、高壓輸電線、電纜、無線電波、微波等,它們攜帶的能量均低於γ射線和Χ射線,也不會給人體造成大的傷害。
危害
噪聲污染與健康
人們認定噪聲作為嚴重危害健康的公害是在近代。噪聲對人體影響的研究已有多年歷史,人們的認識較為一致,主要是聽覺器官和非聽覺器官的損傷。長期接觸噪聲,不管是在社區或是在工作崗位,都能夠引起持續性的症狀,如高血壓和局部缺血性心臟病;影響人們的閱讀能力、注意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記憶力,這些在記憶和表達方面的缺陷有可能引發事故,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噪聲還可能增加借端生事的行為,噪聲與精神衛生問題方面的聯繫已經引起研究人員的重視;此外,噪聲還會降低人體的工作效率。
電磁輻射污染與健康
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是由電磁波的能量造成的。據有關專家介紹,中國現在使用的行動電話的發射頻率均在800~1000兆赫之間,其輻射劑量可達600微瓦,超出國家標準10多倍,而超量的電磁輻射會造成人體神經衰弱、食慾下降、心悸胸悶、頭暈目眩等“電磁波過敏症”,甚至引發腦部腫瘤。 近年來,電磁波污染對人體危害的例子多有發現,只不過其影響程度與所受到的輻射強度及積累的時間長短有關,目前尚未較大範圍地反映出來,所以還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有關研究表明,電磁波的致病效應隨著磁場振動頻率的增大而增大,頻率超過10萬赫茲以上,可對人體造成潛在威脅。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生活過久,人體受到電磁波的干擾,使機體組織內分子原有的電場發生變化,導致機體生態平衡紊亂。一些受到較強或較久電磁波輻射的人,已有了病態表現,主要反映在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方面。如乏力、記憶衰退、失眠、容易激動、月經紊亂、胸悶、心悸、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或偏低、免疫功能降低等。
措施
噪聲污染防護
噪聲控制: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頒布了噪聲控制標準,對飛機和機場的噪聲、城市交通噪聲、建築施工噪聲、工廠機器噪聲和社會生活噪聲都制定了嚴格的噪聲控制標準。例如,工廠、工地的噪聲應不超過85分貝~90分貝。居民居住區,白天不能超過50分貝,夜間不能超過40分貝。
噪聲是一種聲波,噪聲污染是由噪聲源產生,再通過傳播介質對人產生影響的。噪聲控制包括降低噪聲源的噪聲,控制噪聲的傳播途徑和個人防護幾個方面:
(1)聲源控制運轉的機器設備和各種交通運輸工具是主要的噪聲源,控制它們的噪聲有兩條途徑:
一是改進結構,提高各個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裝配質量,採用合理的操作方法等,降低聲源的噪聲發射功率。
二是利用聲波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採用吸聲、隔聲、減振、隔振等技術,以及安裝消聲器等,控制噪聲的輻射。因此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開發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廣使用低噪聲設備,是控制噪聲污染的長遠戰略。
(2)控制噪聲的傳播途徑 主要措施有:
①在城市建設中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區規劃,使居住區與噪聲源儘量遠離。
②在車流量大並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幹道兩側,建立隔聲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聲材料和隔聲結構來阻擋噪聲的傳播。
③套用吸聲材料和吸聲結構,將傳播中的噪聲聲能轉變為物體的內能等。
(3)個人防護 減少在噪聲環境中的暴露時間,在工廠或工地工作的人可以佩帶護耳器(耳塞、耳罩等),以減小噪聲的影響。
放射性污染防護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控制放射性物質的來源。放射性物質的來源主要是核試驗與核工業(如核電站以及放射性礦物的開採、提煉、儲存、運輸)。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核電站(包括其他核企業)一般應選址在周圍人口密度較低,氣象和水文條件有利於廢水和廢氣擴散稀釋,以及地震強度較低的地區,以保證在正常運行和出現事故時,居民所受的輻射劑量最低。
②工藝流程的選擇和設備選型要考慮廢物產生量和運行安全。
③廢氣和廢水需作淨化處理,並嚴格控制放射性元素的排放濃度和排放量。含有α射線的廢物和放射強度大的廢物要進行最終處置和永久貯存。
④在核企業周圍和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區建立監測機構。
光污染防護
光污染的防護:光污染的防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加強對玻璃幕牆和其他反光係數大的裝飾材料的管理,減少其對城市環境的負面影響。改善工廠的照明條件,減少光污染來源。
③個人防護。主要是戴防護眼鏡和防護面罩。
電磁波污染防護
一、保持距離。與電視機的距離應為視屏尺寸乘以6,與微波爐的距離應為2.5~3米,離高壓輸電線0.5萬伏/米以外一般視為安全區。
二、減少接觸。經常使用電腦的人,每工作一小時應休息一刻鐘,而且每周工作最多不超過32小時。
三、改善環境。注意空氣流通,溫度、濕度應適中,家用電器最好不要擺放在臥室里。
四、個體防護。孕婦、兒童、體弱多病者、對電磁波輻射過敏者、長期處於電磁波污染超標環境者,應選擇使用適合自己的防護用品。
五、少用手機。要儘量減少使用手機、對講機和無繩電話,必須使用時應長話短說;不要經常把手機掛在身上。
六、少用電熱毯。電熱毯的電磁波污染較嚴重,長時間通電使用對人體有害,天氣寒冷必須使用時,建議通電烘暖被窩後立即切斷電源,以減少電磁波污染。
七、採用禁止物減少電磁波污染。對產生電磁污染的設施,可採用禁止、反射或吸收電磁波的禁止物,如銅、鋁、鋼板、高分子膜等。
研究
物理性污染程度是由聲、光、熱、電等在環境中的量決定的,因此同其他物理學一樣,注意物理現象的定量研究。其研究領域相當廣泛,分支學科有:環境聲學、環境光學、環境熱學、環境電磁學、環境空氣動力學等。
相關書籍
全書共分噪聲污染與防治、光污染與防治、電磁污染與防治、熱污染與防治、力和振動、核環境學六篇。編寫中,重點講述了污染源和污染產生的過程、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與具體套用,同時,介紹了污染的監測計量。此外,本書還補充了當今世界較新研究成果,並將污染治理與清潔生產的思想結合起來,最後一章安排了物理環境監測實驗,方便教學中參考,且每章後附有閱讀材料。